-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治心悸当重痰瘀
治心悸当重痰瘀
【摘要】 痰瘀阻络是心悸发病的重要因素,许多心脏疾患大多可见有痰饮和血脉瘀滞的病理过程,而痰瘀阻络又往往进而加重病情和症状。痰瘀阻络导致心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外淫内伤,操持劳损,致水湿痰饮内停,清阳失旷;或本脏阳气虚衰,痰浊水饮乘侮,上凌于心;或内有宿痰郁火;或外感时邪伤正,凡此种种均可导致痰瘀阻闭心络,出现心悸怔忡。痰瘀阻络多为标,而心脾阳气失司则为本。心阳痹阻(衰弱)不仅会导致血脉瘀阻,而且也不能宣散痰湿,出现痰浊痹阻心脉,引发心脏病的各种症候。 治疗 痰瘀阻络型心悸的基本 方法 是通阳化痰,祛瘀通络,临床常用瓜蒌桂枝汤合温胆汤加减。
【关键词】 心悸 痰瘀阻络 温阳化痰通络
心悸是指包括惊悸、怔忡在内的以心脏发作性急剧跳动,伴惊恐不安,惶然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症,发作时常伴有心律失常,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心脏器质性变化,仅仅是自我感觉心慌心悸。
历代医家对心悸论述颇多,病机无非虚实两端。虚证多为气血不足,心失所养;而实证可见于痰湿、郁热、血瘀、气滞等。以笔者临床所见,心悸以痰瘀阻络者为多。即使一些气血不足的患者,也常伴有痰湿内阻、血瘀气滞。因此,在心悸的治疗中,重视温阳化痰、祛瘀通络往往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痰瘀阻络是心悸发病的重要因素
心悸是心系本脏症候。心脏疾患如冠心病、肺心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均可出现心悸怔忡的症状,尤其伴有心律失常时更是主要临床表现。在这些疾病的发病中,大多可见有痰饮和血脉瘀滞的病理过程,而痰瘀阻络又往往进而加重病情和症状。
心为阳脏,主血脉,内藏神明。《医方难辨大成》指出:“人身清阳之道,果得顺正流行之乐,毫无逆滞壅塞之患,则气自充实,不致有空乏馁败之殃;神自完固,不致有虚怯惊惕之祸。”所以,若心脉气血充沛,阳气通行,则心气轩敞,清宁无邪,神自安定。而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皆可阻闭心胸阳气,令气血不畅,致痰饮内停,湿邪凝滞。心脉既受痰湿之邪侵扰,则气机郁滞,血流受阻;邪扰神舍,则心无所主,怔忡怵惕。故《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说明外邪侵入心脉,瘀阻络道可引起心悸。有关痰饮导致心悸的见解,自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首创其说,一直被历代医家所重视,并代有发挥。如张景岳认为是水饮内停,“水既内停,心自不安,故为悸也。”李用粹《证治汇补》中说:“痰迷于心,为心痛惊悸怔忡恍惚。” 现代 著名中医学家刘渡舟先生列举心被邪扰作悸的四种情况,其中因痰饮而引起的有三种。[1]黄文东先生诊治心悸时认为,脉络瘀阻是导致心动悸,脉结代的关键,故采用温通心阳,化痰顺气的同时还注重活血化瘀,通利血脉。[1]
痰瘀阻络导致心悸的机理探讨
引起痰瘀心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外淫内伤,操持劳损,致水湿痰饮内停,清阳失旷;或本脏阳气虚衰,痰浊水饮乘侮,上凌于心;或内有宿痰郁火;或外感时邪伤正,凡此种种均可导致痰瘀阻闭心络,出现心悸怔忡。然而,痰瘀阻络多为标,而心脾阳气失司则为本。由于心的功能首先是阳气功能,通过心阳(气)的推动而“主一身之血脉”。心阳不仅运行气血,也参与布化津液。诸阳受气于胸,如邪恋胸中,胸阳不振,则津液不布,凝聚为湿为痰。故心阳痹阻(衰弱)不仅会导致血脉瘀阻,而且也不能宣散痰湿,出现痰浊痹阻心脉,引发心脏病的各种症候,包括胸闷气短、胸痛、心动悸、脉结代等。因此,治疗时要注重温通心阳,阳气行则阴霾散,血气通畅。
中医学很早就有痰瘀同源的观点,如《圣济总录》认为,“脉道闭塞,津液不通”是形成痰邪的主要原因;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也指出:“诸痰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积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都说明痰与瘀的关系密切。 现代 学者的 研究 进一步证明痰浊证病人血液中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比积之异常与非痰浊证组及正常人对照均有显著性差异。[2]还有人对痰证和瘀证做了临床 分析 比较,指出痰证和瘀证无论在发病机理和临床症候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内在联系。[3]
温阳祛痰化瘀法 治疗 心悸
痰瘀阻络型心悸患者除心悸外,还可兼见胸闷胸痛、心慌气憋、脘痞纳呆、舌青苔腻等,痰湿化热者则有苔黄腻,脉濡数等证候。治疗的基本 方法 是通阳化痰,祛瘀通络。笔者临床常用瓜蒌桂枝汤合温胆汤加减。方药组成:瓜蒌12g,丹参15g,枳实10g,竹茹10g,半夏10g,桂枝10g,远志10g,茯苓15g,陈皮10g,红花10g,炙甘草6g。方中桂枝、瓜蒌、等温通心阳,化痰宣痹;半夏、茯苓、远志、竹茹祛痰除湿,茯苓又有助桂枝温阳利湿的功效;丹参、红花活血化瘀通络;枳实、陈皮行气舒脾;炙甘草既可补益心脾,又能调和诸药。如有舌苔黄腻等化热之象可加胆南星、黄芩、黄连清热化痰;若心神不宁,心中大悸者可加磁石、龙骨。对气虚伴有乏力心慌,动则气短者加黄芪、太子参、茶树根;若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GB50863-2013 尾矿设施设计规范.docx VIP
- 2025年陕西省二级造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docx VIP
- 人教版PEP三年级英语下册全册同步练习随堂练习一课一练版(有答案).pdf VIP
- 彩钢管理房单元工程施工质量评定表(1).doc VIP
- 江西婺源篁岭民俗文化村发展规划--规划说明.pdf
- IATF16949-2016事态升级控制规范.doc VIP
- 新收入准则对电商企业运营的影响及应对策略.docx VIP
- 东莞市地图含区县可编辑可填充动画演示矢量分层地图PPT模板.pptx VIP
- XX县2022年度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项目技术设计书模版.docx VIP
- 女儿墙维修工程施工方案(3篇).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