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系列】王国平:我在南怀瑾身边的所见所闻.docVIP

【文化系列】王国平:我在南怀瑾身边的所见所闻.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国平:我在南怀瑾身边的所见所闻 ——访《南怀瑾的最后100天》作者、著名青年作家王国平 钟永新 著名青年作家王国平先生接受访谈(钟永新摄 2012年10月26日) 【人物简介】王国平,1976生,四川江油人。知名诗人、作家、青年学者。现居四川都江堰,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都江堰:两个世纪的影像记录》、《现在的我们——5·12大地震都江堰幸存者口述》《挽歌与颂辞》《琴歌》《南怀瑾的最后100天》等。作品曾入围全国鲁迅文学奖,荣获第十一届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第六届四川文学奖等。2012年6月,应南怀瑾之邀,赴太湖大学堂为南先生做口述历史,正在创作《南怀瑾传》。 【阅读提示】 ◆ 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这种机缘,所以南师描述他在四川是“见师就拜,逢人就学”,这决定了他在四川的学习经历是至关重要的。 ◆ 我深切感受到南师不仅是大学者、大宗师,更是一位言传身教,诲人不倦的老师。他可以教你怎样吃饭、怎样走路、怎样说话、怎样问好、怎样读书、怎样做人,小到站坐卧,大到儒释道,在他身边的每一天,我都学到很多非常宝贵的东西,这些将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 我觉得,南师晚年之所以选择江南,并倾尽一生的智慧与力量,正是身体力行,以传延中国传统文化火种的生生不息。 学术交往使我获益匪浅 钟永新:王先生,您好,您的新著《南怀瑾的最后100天》推出后引发文化界许多关注和好评,作为南怀瑾生前邀请的唯一作传者,请问您是如何与南怀瑾老师结缘认识的? 王国平:我与南师最早结缘只能算是神交。1997年我毕业分配到四川都江机械厂,车间强负荷劳动带来的身体疲惫倒在其次,曾经的远大抱负理想,在冰凉的铁坯面前渐渐冷却,此时内心的彷徨空虚才是真正致命的痛苦。 为打发时间,我从同事那里借得册南师所著《金刚经说什么》,从此开始关注佛教与佛学,开始我还以为南师是古人,不存有遇见南师这个念头。 最近这些年,因为各种机缘,我跟许多比我大几十岁的著名学者如罗哲文、李绍明、王家祐、林向、谭继和、冯广宏、袁庭栋等成为忘年交,同时,与他们的学术交往让我获益匪浅且多意外收获。 比如2005年,我认识了著名道教学者王家祐先生。有一天,我们在都江堰南桥河边喝茶,他首先兴致很浓地背诵了两首四川前辈学者向楚先生的 “二黄二黄”诗词后,跟我说,他以前在都江堰灵岩书院读书时,曾看见一个青年也在山上,每天背把剑,在空地上习武。接着王先生顿了一下说:“如果我没有记错,那个人应该就是现在的南怀瑾。” 可能对别人来说,当时王家祐先生的话只是随口摆的龙门阵而已,听过就算了。但是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事情。以前我是不敢关注南师,觉得他太遥远了。现在感觉距离一下拉近了,于是我开始四处收集南师和灵岩寺有关的资料。一查,南老师果然在都江堰居住过,并在此留下了一册重要著作《灵岩语屑》。另外,这次查询还有意外收获,我发现除了袁焕仙和南怀瑾,当时在灵岩寺活动的还有大批学者:冯友兰、钱宾四、潘重规、蒙文通、唐君毅、牟宗三、朱自清……可见灵岩寺虽小,但是因为有了这些历史人文的堆积,文化高度早已超过了海拔高度。经过大概四年的资料整理,我完成了一篇关于袁焕仙与南怀瑾在灵岩山佛事活动2万字的随笔。 前面所述,仿佛与后面的结缘不大,实际极为密切,它们就像一根细不可见的线,把我与南师的相遇连在了一起,为此我曾感概说“世间最无敌者,非缘分莫属也!” 2011年9月2日,因为一次特殊机缘,我得以前往太湖大学堂拜访南师。分别时,我将文章《未进山门先一笑——1940年代袁焕仙与南怀瑾在灵岩山的佛事活动》交给南师,请他批评。我想,南师那么忙,也许不一定有时间看。没想到,十天后,收到太湖大学堂秘书室回信,原来老师不仅看了,而且指出了其中一些时间和事件上的错误,同时老师还评价我的文章:“写得文情并茂,引人入胜,大有如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的味道。”我知道,这是老师对年轻后学的鼓励之词。 在我第二次拜访南师时,他提出,希望我有机会能在他身边呆一年,做他的口述,然后写成传记。 图为南怀瑾老师与王国平先生2011年9月2日在太湖大学堂的合影 (受访者提供) “见师就拜、逢人就学”至关重要 钟永新:您在2011年写过一篇《南怀瑾:一个文人必须到过四川,一生才不会有遗憾》,对话精彩,记录详实,请问南怀瑾老师为何与四川有如此之深的情感渊源?蜀中的交往经历对南怀瑾文化思想的形成有何具体影响? 王国平:南师对四川非常有感情,这种情感已经超越一般地域情结,上升到了精神层面,刻入南师的骨子,融入南师的灵魂。我记得有次大家一起吃饭,南师回忆时又说起四川的好,有同学就打趣说:“老师对其他地方有好评,也有批评,唯独对四川,一直在说四川的好。” 这也许是跟南师早年的经历有关。1937年5月,南师怀揣着学习“剑仙”的梦想来到四川,至1947年离川,寓居四川达10年之久。这十年,

文档评论(0)

185****7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