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1北京版.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药药理1北京版

BB; 中药药理学;第二章 中药药性与药理 第一节 四气(四性) 寒——阴 凉——阴 热——阳 温——阳{传统理论}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治则] 西药药理:兴奋、抑制——调节作用 补充——物质补偿 消灭病原体——杀菌 四性:寒、凉——抑制 温、热——兴奋 [ 调节失衡的生理(阴、阳)功能]——阴阳平衡 热药 - 附子 交感-肾上腺系统功能? 多巴胺 ?羟化酶活性? 儿茶酚胺生成? 强心作用;第二节 五味 辛——能行能散——挥发油 酸——收敛固涩——鞣质、有机酸 甘——能补能缓——氨基酸、糖类 苦——能燥能泄——生物碱、甙类 咸——软坚散结——无机盐类 五味与药物的化学成份、功效有一定的规律性。 ;第三节 升、降、浮、沉 沉降(向内、向下)-降逆、收敛、利水等{酸苦咸寒凉} 升浮(向上、向外)-升阳、发表、开窍等{辛甘温热} 如:麻黄——升浮——辛温——发汗。 羚羊角——沉降——咸寒——镇静。 ;第四节 归经 归经:药物对某经,某脏腑或几经的选择性作用. ;第五节 中药毒性 1、CNS毒副作用——防己、乌头 2、CVS毒副作用——川乌、附子 3、消化系统毒副作用——苦参、大戟 4、肝、肾毒性——苍耳子、半夏 5、呼吸系统毒副作用——百部、白果 6、过敏反应——五味子、三七 7、致畸、致癌作用——款冬花、紫草 ;第三章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第一节 药物因素 影响化学成份及药理作用的因素 ;第二节 机体因素 影响药物的作用 生理状况——体质、年龄、性别等 病理状态——疾病 第三节 环境因素 影响药物的作用 地理条件 气候寒热潮湿 ;第四章 中药药理作用特点与研究思路;第二节 中药药理研究的思路 ① 传统研究方法 : 成分 、药理、毒理及临床研究。 ②中西医结合研究方法:以中医药为理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中药及复方研究。;如肾气丸(治肾阳虚 ) 可兴奋下丘脑—垂体—腺靶轴(肾上腺、性腺、甲状腺)增强其功能,使肾阳虚好转。这说明肾阳虚证与机体的内分泌功能减退有关,反过来又可说明肾阳虚的实质是机体的内分泌功能的衰退。;二、抓药理 探证候 研究方药药理,探讨中医证的实质。如活血化瘀药的研究,阐明血瘀证的实质 丹参 冠脉流量?血管扩张—— 血流动力学异常。 抗血栓形成—— 血液流变学异常。 改善微循环—— 微循环障碍。;第五章 解表药 一、概说 (一)定义: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二)表证: 外邪(细菌、病毒) ? 皮肤、肌肉、经络(浅表部位) ? 恶寒——皮肤血流下降 (卫阳被遏) 发热——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卫阳被遏) 无汗——汗腺关闭(寒束汗闭) 咳嗽——上呼吸道感染(肺失宣降) 头身痛—— 刺激血管感受器,周身肌肉紧张度升高 (经脉不利); 二、常用药 麻黄 (一)成分 生物碱——麻黄碱、伪麻黄碱、麻黄次碱 挥发油——1-2-松油醇 (二)作用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1、发汗 有效成份:挥发油 麻黄碱(EPH) 机 理 :阻碍汗腺导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导致 汗液分泌增加。 ;2、 平喘 有效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