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外国的老人看不看孙子
外国的老人看不看孙子 我老家村里一个小伙儿娶回英国姑娘为妻的事,可以说是已经传遍了全世界。如今几年过去,这对夫妻已有一女俩儿,成了一个大家庭。鲜为人知的是孩子的外婆,一位风度翩翩的英国女士,曾经在她女儿的第二个孩子生产时,远渡重洋,从遥远而又繁华的大都市伦敦,来到女儿的婆家,一个远离都市与繁华的山东小村庄里伺候月子
虽然英国女人生孩子没有坐月子的习惯,但是,这位时髦、开朗、文明的英国老人,还是入乡随俗,在村里一直住到外孙满月才回伦敦。或许村里人并不知悉国外女人生孩子的情况,也并没有坐月子的传统习俗,他们甚至认为老人在月子里照看女儿是天经地义的事,但他们还是感觉这事挺新鲜。总有一些村里的妇人到家里探究,看看外国女人怎么坐月子,瞧瞧外国老人怎样伺候闺女和外孙
经过实地考察,村里人得出结论:外国人真是不太在意坐月子这事
尽管洋媳妇的中国婆婆千叮万嘱,月子里不能这样不能那样,还是挡不住任性的儿媳,该干什么就一如既往地干什么,毫不重视月子里的禁忌。大老远来伺候月子的丈母娘,也是毫无二致,与平常日子照看女儿和外孙一样。据说,唯有不同的是这个时候母亲更注重与女儿的言语沟通,让外婆对外孙的爱通过母亲的体温传递给幼小的生命,而不是以自己的行动取代女儿对孩子爱的传达。因为语言的不同,村里人得到的结论,也就仅仅局限在自己所能够看到的那些。至于其中的传统、习惯、生理等如此高深的问题,他们无法交流,肯定就得不到完整的答案。但是,有一点村里人是达成共识的,外国人并不是一概地对孩子的事不管不问,要是这样,人家也就不会从伦敦来到村里
村里人还听说,老人来的时候带了折合人民币十万元的贺礼,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不用说是月子里用,就是孩子近几年的生活费也足够了。只是,中国人与外国人的行为方式存在差异,对孩子的疼与爱,各有自己的理解和行为。相比我们这里伺候月子的老人,这位洋外婆不见得干多少活,也没有忙得团团转,弄得自己腰酸腿疼的。她以不同的理念和生活方式,同样圆满完成了一个外婆的光荣任务。外孙出满月的那天,洋外婆告别了自己的女儿和可爱的外孙,带着永远不知疲倦的笑容离开了村庄
村里人对这位远道而来的洋外婆印象非常好,阳光、乐观、豁达,笑容始终挂在脸上,见了谁都打招呼问好。女儿婆家的条件不算好,自己却每天收拾得干净利索,还常常到村里的小商铺买东西。既与众不同,又十分贴地气,能够为村里人所接受
如今,这事虽已过去几年,村里人说起来还是交口称赞,这位来自大洋彼岸的老人走在村里就是一位和蔼的邻家外婆,就是一个来伺候女儿坐月子的普通母亲。她走的时候,很多邻居都来送行,希望她以后再来看望外孙,在村子里多住些日子
洋媳妇生第三个孩子的时候,那位经常被村里人想起的洋外婆没有再来。听洋媳妇的家人说,洋外婆非常高兴,每个周末都会通过可视电话与女儿聊天,看到刚刚出生的小外孙,自己高兴地笑个不停。村里人说,其实,外国人跟我们一样喜欢孩子,愿意为孩子的成长贡献一位老人的应尽之力
这个发生在身边的故事让我想起一个一直困扰着我们的话题:外国老人带孙子(孙辈的统称)吗?如果带,怎么带,假如真就不带,又是如何做到的
现实的问题是中国的老人已经完全被拴在孙子身上,而且看孙子成了义不容辞的责任。无论孙子生在哪里,同一座城市,还是从农村到城市,还是在遥远的异国他乡,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要撇家舍业,不辞辛苦,坚决完成带孙任务。但是,随着社会生活习惯的不断变化,国外一些不同传统、理念和方式渐近于我们,老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关于看孩子这件事,很多老人从必须的、应该的、毫无怨言的,开始慢慢有了怨言。尤其当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之后,为子女看大一孩的老人,对于子女是否还要二孩,不言不语,始终不予表态。据说,这也是为什么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之后,二孩并未像想象的如雨后春笋般生产的主要原因。中国的这一代正可以生产的子女太依赖于父母,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看淡了对孩子的抚养、教育,甚至把孩子当成玩具,想玩的时候就拽过来,无比幸福、亲热地喜欢一番,烦了就一把推给老人
小区的广场里,年轻人上班后,几乎清一色看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的老人。老人们来自祖国四面八方,说着各自才能听懂的方言,小心翼翼地看护着孩子的孩子。细细观察或者稍加聊几句,就会发现这些整天享受着天伦之乐的老人,他们的内心世界并不尽都是快乐。各种生活的不习惯,包括语言、饮食、气候,以及看孩子要承担的重大责任,给老人的心理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另外,很多老人在老家还有自己的一摊事,比如:老伴儿在家,家里还养着鸡、鸭,种着二亩三分地,心里牵挂着该施肥了,该除草了,心事重重
记得儿子小时候,母亲前来照看,只要一说哪天回老家,母亲一大早就起来把自己的东西拾掇好,紧等着接她的车。有次,侄女说她单位的车到省城办事,顺路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