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创血压监.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有创血压监

4 经皮桡动脉穿刺置管术 (1)解剖基础 桡动脉是肱动脉的主要分枝,上方被肱桡肌覆盖,沿肱桡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间下伸至前臂桡侧前方,恰好位于桡侧腕屈肌腱与桡骨茎突之间的纵沟中,其表面只有皮肤和筋膜覆盖。清楚扪及到桡动脉搏动处即临床上常用的桡动脉穿刺点。 (2) 体位准备 通常选用左手。将病人的手和前臂固定在木板上,手腕下垫纱布卷,将手指固定在托手板上,患者手臂伸直,抬高,略向外展;手指掌面向下压,手掌背曲呈反弓状,手腕背屈60°使穿刺部位皮肤自然绷紧,桡动脉血管亦相应拉直固定,行穿刺时不易滚动,此时桡动脉也更接近体表,易把握进针深度 (3)穿刺点定位 常规法:手掌横纹上1~2cm的动脉搏动处。 十字定位法:①从桡骨茎突向前臂内侧中线作一水平线,再以此水平线的中点作一垂直平分线;②垂直线与第2或第2腕横交点处为穿刺点。对于血压偏低时或过于肥胖的患者不易触摸波动位置时可采用此法. (4)操作步骤 (a)固定位置 (b)消毒麻醉 建议对于清醒病人最好麻醉,采用细针(1ml注射器),麻醉部位包括进针点皮丘和动脉周围侵润; (c)定位,确定穿刺点 左手中指触摸波动处,食指远端轻亲牵拉皮肤,穿刺点在波动最清楚远端0.5cm处 (d)穿刺:穿透法 见血后继续进针,拔出针芯,缓慢退套管,见血后放低角度置入针芯,置入套管 (d)穿刺:浅入法 见血后压低角度,再进1~2mm。 (f)连接 拔出针芯前压迫血管原断,松开后见血畅流出则边冲连接。 (g)固定 局部再次消毒后无菌敷料贴覆,胶布固定。 四 临床应用之临床监测 动脉血压与心排血量和总外周阻力有直接关系,反应心脏后负荷、心肌耗氧和做工以及周围组织和器官的灌注。 正常人血压受多种因素影响:年龄、性别、体位等。 小儿SBP=80+年龄*2 1岁SBP=68+(月龄)*2 单位按mmHg. 1、正常人动脉波形 2、动脉波形解读 心室收缩期左室快速射血,血压迅速升高,形成动脉压波形的上升支、峰值和下降支的前部。位于重搏切迹后面的下降部分,直到最低点是心室舒张期的动脉压波形,跟随在ECG的T波之后。重搏切迹反映了主动脉瓣关闭。在主动脉内的血液向外周动脉移动的过程中,也可以产生第二波峰,它因测压部位不同而变化,在桡动脉压力波形中常能看到位于第一波峰后的第二波峰,而股动脉压力波通常只显示一个压力波峰。桡动脉压力波的上升支出现较ECG的R波慢120~180ms,这段时间代表了心室肌去极化、左室等容收缩、主动脉压力向桡动脉传导以及动脉导管压力向压力传感器传导的过程。 2、动脉波形解读 压力向外周动脉的传导比血流快,压力传播速率为10m/s,而血流速率为0.5m/s,故身体各部的动脉波形有差别,越远端的动脉压力脉冲到达越迟,上升支越陡,收缩压越高,舒张压越低,但重搏切迹越不明显。 有创血压监测 重症医学科一病区 马建华 一 定义 经体表插入各管或监测探头到心腔或血管腔内直接测定血压的方法和临床常见的无创血压监测相比,有创血压可以提供连续、可靠、准确的监测 数据。 二、适应症 1、各类危重病人、循环功能不全其他、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大血管外科、脏器移植等可能术中大失血的手术; 2、严重低血压、休克、和血流动力学不稳的疾病,或者无创血压难以监测者; 3、严重高血压、创伤、心梗、心衰、MODS; 4、手术中需要控制性降压、低温麻醉、血液稀释以及嗜铬细胞瘤手术或者燃料稀释法测定心排出量时; 5、需要反复抽血动脉血气分析时; 6、选择性造影,动脉插管化疗时 三 禁忌症 穿刺部位或其附近存在感染; 凝血功能障碍:对已用使抗凝剂患者,最好选用浅表且处于肌体远端血管; 患有血管疾病的病人,如脉管炎等; 手术操作涉及同一部位; ALLEN试验阳性者禁忌行桡动脉穿刺测压。 四 临床应用之临床操作-动脉穿刺置管术 1、动脉的选择 : 桡动脉为首选,此外股、肱、颞浅、足背、腋、尺动脉均可,但前提是不会其血供远端出现缺血性损害。具体比较如下: (1)股动脉:搏动清晰、易于穿刺、不便管理、潜在感染保留时间短 (2)肱动脉:并发症少,数值可靠,临床少用,但出血几率大 (3)颞浅动脉:血管扭曲,置管困难,多用于小儿置管 (4)腋动脉:易于定位,并发症少,可长期使用 (5)尺动脉:人类90%的手是由尺动脉供 (6)足背动脉: 极少栓塞,常做为备用血管,足背动脉保留方便,不易随患者的活动而使留置针脱出 (7)桡动

文档评论(0)

144416862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