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隐喻理解中文化制约探讨
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隐喻理解中的文化制约探究 【摘 要】本研究以63名英语专业学生为对象,以48个英语隐喻句为实验材料,尝试用在线加工的方式调查化熟悉度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隐喻理解。研究发现:文化熟悉度是制约英语学习者理解英语隐喻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将对今后的英语习语或词汇教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 隐喻理解 文化熟悉度 制约
研究背景
传统的观点认为,隐喻仅是一种文学的修辞手段,是附属于语言外壳之上的一种装饰品。众多学者就隐喻理解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大多数都认为文化是制约主体理解隐喻的因素之一。然而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并不多,且研究结果信度有待后续实验研究结果佐证。为此我们采用在线即时加工的研究范式,考察文化熟悉度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对英语隐喻理解的影响
研究设计
被研究通过在线加工来探讨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隐喻理解与文化熟悉度的制约关系。研究零假设为:文化熟悉度与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隐喻理解无关
1.被试
63名来自贵州某大学英语专业大三学生(男20人,女43人,平均年龄为21.5)参加本次实验,参加完本实验后每位受试都获取一定的报酬。所有被试均以汉语为母语,其视力或矫正视力都正常
2.测试材料
实验材料分别由48个隐喻句组成,隐喻句均为简单的名词句,即采用“A(s) is/are B(s)”的形式。隐喻句选取的步骤如下:首先从文献或书籍(Glucksberg et al., 1997; Wolf amp; Gentner, 2000; 庄和成,2002)中选出118个隐喻句。[16,17,2,18,19]然后15名英语专业大二学生用七级量表,(1.完全不可理解)到(7.完全可以理解)来对其进行评分,以确保选出的句子字面上理解没有语言障碍。最后选出48可理解的个句子(M=5.3,SD=0.72)。参加先导实验的被试不再参加正式实验。最后选出可接受的48个隐喻句子由两位在跨文化研究方面有较高造诣的老师依据文化熟悉度对其进行分类,他们给出一致性的分类为85%,剩下的不一致的分类由他们协商之后再确定类别。最20个句子被归入文化不熟悉组,二余下的28个句子被归入文化熟悉组
3.研究过程
所有材料都是通过E-Prime2.0编辑并呈现给被试。被试的任务是看到屏幕上呈现一个隐喻句,尽快地对这个句子进行解释,对于用英文难于表达的句子允许被试用中文表达。实验总过程由三个部分组成,即实验指导语、核心实验过程和结语。下面以“His uncle is a real Shylock”为例,介绍实验核心过程。首先被试看到屏幕上呈现一个红色的“+”(注视点界面),提示被试实验开始。800毫秒之后自动消失。接下来屏幕上出现“His uncle is a real Shylock” (探测界面,即反应时收集界面),被试思考如何解释。被试想好后按下“K”并说自己的理解(录音界面),E-Prime2.0版本具有自带的录音功能。被试解释完该句后按下“K”键,屏幕出现一空屏(缓冲界面),1000毫秒后空屏自动消失,注视点界面“+”再次出现,进入第二个句子的实验,周而复始,直至48个句子呈现完毕。被试在正式实验前先进行练习,练习为8个隐喻句,句子的难度和形式与实验句子相同。整个实验(包括练习)每个受试大约需要30分钟
由两名对为认知语言学研究有较深的造诣的老师对被试的每一个隐喻解释用三级量表进行可接受性评价,1.非常好,2.基本可以接受,3.不可接受。他们给出一致的评分为82%,其余的不一致的评分由他们协商之后再确定等级。为方便进行统计,作者给量表等级赋分,1.非常好赋予100分,2.基本可以接受赋予50分,3.不可接受赋予0分
实验结果
有两名被试没有按要求完成实验,因而没有纳入统计分析,有效被试为61人。此外,为了确保数据的科学性,参照同类研究数据常规处理方法,删除掉极端数据,即反应时在M+/-3SD之外的数据。删除数据占数据总数的3.75%
表 反应时及隐喻理解质量的描述统计量
由上表中看出,当加工文化熟悉的隐喻句时,授试所需的平均反应时为5803.60毫秒,而当加工文化不熟悉的隐喻句时为6284.81毫秒。两者相差481.21。由此说明,与文化熟悉的隐喻句子相比,授试加工文化不熟悉的隐喻句子时需要更多的时间。对于隐喻理解的质量,授试对于文化熟悉的句子理解得分为57.54,而文化不熟悉的隐喻句得分仅为33.82。对于文化不熟悉的隐喻句,尽管授试花更多的时间去理解,但是理解质量并不高
独立样本T检验的检验结果显示,授试理解文化不熟悉句子和文化熟悉句子之间的差异显著(t=7.330, p=.000)。同样地,授试理解文化不熟悉隐喻句子与文化熟悉的隐喻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DG∕TJ 08-61-2018 基坑工程技术标准.docx
- 植物生理学课件(王小菁-第8版)-第二章-植物的矿质营养.pptx VIP
- 2024年中国工业饲料行业发展环境、供需态势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智研完整版727714864.pdf VIP
-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第19课《登池上楼》课件 粤教版必修1.pptx VIP
- 毛主席诗词80首.docx VIP
- 苏教版六年级心理健康 第8课感受角色责任.pptx VIP
- 2024年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单招综合素质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 2024年四川省宜宾市(初三学业水平考试)中考物理真题试卷含详解.docx VIP
- 标准化工程师基础教程课件.pptx VIP
- 安徽巢湖市城镇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5.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