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制时代商人掮客本色.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帝制时代商人掮客本色

帝制时代商人的掮客本色   权力掮客从投资官僚获得财富,同时又因为依附官僚而获得保护和成功。官僚也借助于这一权力掮客角色,使自己得以跻身官僚集团,得以晋升,得以将“贵”变现为实实在在的“富” 元末明初有富翁沈万三,资产宏富,富可敌国。传说,明太祖筑南京,沈万三自请筑东南,明太祖自筑西北,西北未筑完,东南已竣工。据《明史―― 吴兴富民沈秀,助筑都城三之一,又请犒军。帝怒曰:“匹夫犒天子之军,此乱民也,宜诛之。” 后谏曰:“其富敌国,民自不详。不详之民,天将灾之,陛下何诛焉。”乃释秀,戌云南 秦汉而后,能见于正史的富翁不多,沈万三算是其中之一,沈万三的故事有三方面因素值得思考:第一,沈万三富于元末乱时;其二,沈万三受到帝国王朝的直接排斥、打击;其三,民富敌国,不祥,天要惩罚 帝国时代的文化与制度,都有排斥、拒斥、压制商业发展的倾向。帝国时代的商人,总是被贴上不道德的标签。在帝国时代,人们追逐财富的本性,总是被导向当官与务农两个途径,所谓“耕读传家”是最为经典的表述。在技术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建立起地域辽阔的大一统国家,财政的根基在于对人口、土地的控制,以及专卖制度的支撑。在商业方面取得成功,基本上处于王朝无法全面掌控的边缘地带。因此,沈万三能够在元帝国制度削弱时致富,而在明初帝国社会稳定时却遭到排斥打击,是沈万三故事的前两个规则在起作用, 而第三个规则则与帝国时代的财富观念有关 商虽然扮演着相对次要的角色,但是在帝国的演进历程中,他们的“权利掮客”角色无疑又是不可或缺的,成为帝国权力运作中必须倚重的工具 权力掌控财富 华夏商人的始祖陶朱公,传说就是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的重要谋臣。打败吴王夫差后, 有种“狡兔死,走狗烹”的危机感,便退隐江湖, 做起了买卖。到司马迁的时候,可能关于范蠡的传说已经很庞杂,太史公简单总结如下―― 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 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 之陶为朱公。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 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史记 货殖列传》) 范蠡是为了逃避政治权利的风险,做起的买卖。实际上,在春秋战国时代,甚至直到秦王朝, 商贾谋生还是受到尊重的,巴地寡妇清作为富商巨贾,还受到了秦始皇的封赏。不过到了汉帝国之后,商贾就沦为了末业,就是最不重要的行业。商贾之道就成为了权力的附庸,从而决定了商的生存之道 帝国王朝对于农业的特性之认识是很深刻的, 《吕氏春秋“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 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 以是为非,以非为是。”一方面是重视农业生产提供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农业生活的“重徙” 特性有利于帝国的控制。商鞅更是将强化农业, 培育帝国中产阶级――自耕农的政策发挥到极致, 提出一套“上农除末”的政策(《商君书时代的基本农业形态与乡村世界景观。当然,秦帝国强调的以帝国垂直管控手段, 实际上最后在帝国的社会形态中未能完全实现 秦汉时代还有商业活动的空间,商人的地位虽然在汉初即被纳入礼制秩序中,受到打击和排斥,彻底实践商鞅所设计的耕战国家理想,组织起富贵结合的礼治秩序,最后在儒家理想的全面实践中取得了胜利。在西汉时著名的“盐铁”辩论,实际上是儒家以礼制秩序治理帝国,社会则由等级伦序及其道德训诫进行教化原则的胜利。这次辩论,在华夏世界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甚至可以说彻底否定了商业的地位,建立和完善了尊卑贵贱亲疏远近的帝国秩序。春秋战国以来, 不断被讨论的士农工商的关系,到此时,“工商” 终于彻底沦为了“末业” 实际上,在这一秩序中,商人的活动已经不再是关注的重点,甚至可以说社会的分工等等也不是关注的重点,其关注重点和核心在于等级伦序。从帝国的实践来说,“上农除末”一直是经济政策的核心语汇,而社会静态结构的牢固,从上到下对于臣民垂直控制的完善,才是帝国运转的关键所在。对于这一秩序中的官员来说,富与贵是名位当中的应得,而商人等阶层的存在转化为了等级伦序当中的礼制秩序问题,引用的原则是“富敌国,民自不详,不详之民,天将灾之”; 一旦帝国处于正常的秩序运作中,“工商”的空间就只能是等级伦序的、礼制化了的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