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日本究竟为什么会投降.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日本究竟为什么会投降课件

日本究竟为什么会投降? 关于越南,坐观君(ID:china_2049)已经分享了相关文章。奥巴马去广岛这事儿,毕竟是美国在任总统二战后首次访问广岛,而广岛又是人类有史以来遭受原子弹轰炸的第一个城市,投下这颗原子弹的又是美国人。这多因素加一起,不受关注是不可能的。日本人吵吵着要美国人道歉,美国人说绝不可能。事实上,奥巴马在广岛也就是献了一个花圈,站立默哀,未鞠躬,然后讲了不痛不痒的场面话。道歉那是不可能的,否则很多历史事件的性质就要改变了。 当然,这不是今天要讨论的核心问题。今天要谈的是日本究竟为什么会投降?相信大家都知道,广被接受的主流观点是美国人扔下的两颗原子弹打垮了日本的意志。大致的观点是这样的: 到1945年中,欧洲战争已经结束,很明显日本已没有任何胜利希望。经过多年横跨太平洋岛屿的艰苦战争,日本的海军和空军几乎都被摧毁了。物资生产步履蹒跚,完全被美国工业打败,日本人民正在经历饥荒。全面侵略战争对日本自己也意味着数以十万计的死亡,但是,日本领导人仍然拒绝投降。 66年前的8月初,美国推出了一种可怕的新武器,在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在短短几天内,日本投降,终于结束了战争。 然而,近年来又出现了对这一事件的新解释。大致情况是这样的: 加利福尼亚大学一位历史学家长谷川整理出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是苏联介入太平洋战争迫使日本投降,而不是广岛和长崎的核爆炸。“长谷川改变了我的想法。”因《原子弹出世记》一书获得普利策奖的理查德·罗兹说,“日本投降的原因并不是那两颗原子弹。” 杜鲁门总统发展核武器的决定一直是争议的来源。很多人认为攻击平民永远都不是正义的。20世纪60年代,一位“修正主义学派”历史学家认为,日本在被原子弹袭击前马上就要投降,投放原子弹是没有必要的,杜鲁门批准这么做是为了用这种新力量恐吓苏联。 长谷川还是孩子的时候,就从屋顶看到了投掷到东京的燃烧弹,他还记得地平线上奇怪的橙色光晕。长大一些后,他对日本政府把战争带给本国人民感到很愤怒。后来,作为一名学者,他接受了投放原子弹对结束战争很有必要的立场。他还说,美国不需要向日本道歉,直到日本真正接受自己所犯的战争罪行。(以上摘编自《波士顿环球报》文章) 当然,也有观点认为,日本的迅速投降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美国的原子弹和苏联的出兵。还有人认为,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日本发动的是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失败那是必然的啊。可以说,日本在1945年的悲惨结局很大程度上是在1931年9月18日所决定的。 可能有读者就问了,纠缠这个有意义吗?有,也可能没有,因人而异。先不管这些了。接下来,坐观君(ID:china_2049)给大家分享一篇文章。这种观点与主流看法不同,所以必然会引起争论。希望大家本着理性的态度进行讨论,上纲上线是没有必要的。 顺便说一句:今天推送的第二条图文消息《强大的日本究竟败给了谁?》,坐观君以前曾推送过。这次重发一次,主要是为了方便大家对比阅读。当初那篇文章引起的反响也是不小的。观点和这篇是很不同的。 作者:王夕越 来源:澎湃新闻 链接:/newsDetail_forward_1362816 “雷达赢得了战争,而原子弹结束了战争。”这是西方科学界对于科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扮演角色的一句简要概括。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的原子弹与日本投降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不言自明的。刘怡先生在澎湃新闻私家历史栏目8月1日发表的《“一亿玉碎”:日本法西斯的自杀式“本土决战一文之结束语中亦提到那两颗原子弹的残酷性和威慑性大大缩短了战争,避免了无谓的“玉碎”。 那么,是不是美国着意使用原子弹这一杀手锏给困兽犹斗中的日本致命一击,且两颗原子弹的投放最终导致日本投降这种说法可以盖棺定论了呢?如果仔细探究历史的细节,我们会发现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者迈克尔·哥顿(Michael Gordin)在其著作《八月的五天:二战如何演变成了核战争》(Five Days in August:How World War II Became a Nuclear War,2007)以及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美籍日裔学者长谷川毅在其专著《与敌决逐:斯大林、杜鲁门与日本投降》(Racing the Enemy:Stalin,Truman,and the Surrender of Japan,2006)中分别从科学史和冷战史的角度对向日本使用原子弹和日本投降的问题作出了新的解读。 他们认为,美国使用原子弹后日本的迅速投降并不是战争的最后阶段美国科学界、军界以及政治决策者们所能准确预料的结果;从日本的角度讲,原子弹的打击也不是促使其做出迅速投降决策的主要因素。 左:哥顿《八月的五天:二战如何演变成了核战争》。右:长谷川《与敌决逐:斯大林、杜鲁门与日本投降》 原子弹与常规炸弹是“量”而非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