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思想表现的哲学共性.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先秦儒家思想表现的哲学共性.pdf

第 38卷 第 3期 哈尔滨学 院学报 VoI.38 NO.3 2017年 3月 JOURNALOFHARBIN UNIVERSITY Mar.2Ol7 [文章编号]1004--5856(2017)03一o022—03 先秦儒家思想表现的哲学共性 刘金清 (西南政法大学,重庆 401120) [摘 要]儒家思想是一种人类社会道德伦理规 范的学说,其理论基础是 “性善论”。春秋战 国时 期,孔子在鲁国讲学,以 “诗、书、礼、乐、易、春秋”之六经为经典,奠定了儒家的起源。儒家思想在中国历 史上 占据非常重要 的地位 ,是我 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过去、现代 、未来都产生着 巨大的影 响。儒家思想在 中国历史的发展 中表现 出了诸多哲学共性,文章从 民族性、时代性、个体性和人类性等 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析。 [关键词]民族性 ;时代性特征 ;个体性风格 ;人类性问题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5856.2017.03.005 - 德修养的重要途径,使人具有 “仁心”成为可 一 、 儒家哲学具有民族性 能。 儒家哲学认为,人 的存在价值是对社会变 宋代朱熹把儒家哲学的认识论发展到又一 化和人 民命运 的深切关心,从而去构想一个理 个高度,他提出了 “格物致知 ”的思想。朱熹认 想的社会 。 为 ,接触事物是 “格物”,获得知识的方法是 “致 孑L子以 “仁”为核心去教导学生,并带领学 知”,但人的心会被欲望所蒙蔽 ,看不清事物的 生周游列 国宣传 自己的学说 ,希望各位 国君能 真实面 目,也就不能把握事物,这样 的认识就显 够听从 自己的劝告 ,让社会免于战乱,百姓获得 得不完备。只有通过格物的方法去掉人欲,这 幸福 。孟子发展 了孔子 的学说提 出了 “求放 样天地万物之理就无所不知了。明代王阳明进 心”,孟子 日:“仁 ,人心也 ;义 ,人路也。舍其路 一 步发展了朱熹的学说 ,他认为格者正也,物者 而弗 由,放其心而不知求 ,哀哉 !人有鸡犬放 , 事也 ,格物就是要格君子之非 ,正君心之非,格 则知求之 ,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 ,求 物就解释为正事。格物的过程介入 了主体活动 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认为 “仁”是人生而具 的过程,事和物是不相 同的概念 ,有 巨大差别 : 有的,但它显得并不牢 固,如果不用心呵护 ,人 “物”是客观存在 的,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 ,但 就会失去它。孟子说这种情况是 “放心 ”,老百 它仅仅是客观存在 ,并没有进入人的思维,没有 姓丢失了鸡和犬知道去找 回来 ,但丢失 了 “仁” 与人发生认知关系 ;而 “事”有主体参与其中, 却不知道找回,使人 回到 自己的本来面貌 ,心中 人要做 自己的事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就有 了善端 ,这就是孟子的 “学 问之道”,追求 用理性去把握其规律 ,用坚韧不拔 的精神贯穿 “仁人”之道。因为人有生而知之者 ,学而知之 “事”的始终 ,只有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理在 者 ,因而知之者 ,也有因而不知者 ,人不会都去 心中,只有 自己充分去实践并发挥主观能动性 “求放心”,所 以孟子认为学问之道就是去 “求 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所以格物致知就需要正 放心”,去找回人 固有 的 “本心”,只有这样 ,人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