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期月大学气科C i s J unl A m.pdf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期月大学气科C i s J unl A m

4期 大 气 科 学 N20o0.24 M20021 月 ChineseJournalofAtmosphericSciences 南北两半球大气的相互作用和季风的本质* 曾庆存 李建平 P4 门 摘 要 理性分析和利用NCEP/NCAR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表明: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 和越赤道气流即两半球的相互作用首先是山于赤道面与黄道面有交角而使太阳辐射有年变化 所致。行星热对流环流是热带季风的“第一推动力’,‘而地表面特性差异 (海陆热力特性差异 以及地形高度等)所导致的准定常行星波为“第二推动力”如以推动大气质量跨纬圈传翰的 效力来看.平均来说二椎动力的功效之比为2:1.第二推动力在亚澳季风区与第一推动力合 拍,使热带季风在亚澳区内最明显,而各经圈环流圈的上下及南北关联及与中高纬准定常行 星波的配置则使全球范围内从低纬到高纬、从低空到高空有地域性的明显季节变化区,从而 构成三度空间的全球季风系统 关扭词:行星热力对流圈;推动力;越赤道气流;季节变化:季风 1 引言 李宪之教授早在20世纪30年代的研究结果,清楚表明南北两半球间大气有相互作 用;发现北半球冬季猛烈的东亚寒潮能越过赤道,侵人南半球至澳大利亚北端达 12o28SI11;而南半球冬季的澳洲寒潮则可引起北半球西太平洋上空发生发展咫风t21。要 指出的是:当时从西太平洋到印度洋热带地区的天气观测站很稀少,但李教授的分析十 分严谨,由这些个例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是无可置疑的,不过当时人们仍囿于存在“赤道 无风带”的地理气候学的概念,难以想像大规模的而且是强大的越赤道气流的存在。随 着天气观测站的增多,尤其是高空测风站网的建立和通过气象卫星云图得到的图像,李 教授的发现已经得到了完全的证实,成为不争的事实了 甚至从气候学上看,在低空, 南亚夏季风以至部分东亚夏季风的源头,正是来自南半球热带印度洋的越赤道气流,而 东亚夏季风的另一源头则是在印度尼西亚从苏门答腊到苏拉威西的越赤道气流;在高 空,则有与此方向近于相反的越赤道气流,这也已成为气象界的常识!,一’}。但这越赤道 气流以及南北半球相互作用的规模和强度多大?它们和全球规模的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 的关系如何,或季风在全球大气环流中的地位如何?季风是否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的季 节差异所致,抑或由南到北的太阳辐射的季节性差异 (从而是两半球大气相互作用)所 致?这些问题仍须研究,很值得重视,这对认识季风的本质极其重要。本文将就 这些问题展开研究,并利用1958-1997年40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1[81加以统 计、分析,与理论分析相验证 2000-12-04收到。2001-02-01收到修改稿 。本文为庆祝李宪之教授95岁寿辰而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 划项目01998040900共同资助 大 气 科 学 26卷 Z 季节变化、南北两半球大气相互作用和季风的本质 考虑三种情况 设想第一种情况:地球赤道面与绕太阳运行的黄道面重合,即地球自转轴垂直于黄 道面,再若运行轨道为圆形 (太阳处于圆心),则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虽然随纬圈 而异,但只有日变化,而无年变化 (即逐月或逐季节变化),则地球大气运动除太阳潮 汐 (由实测的昼夜温差比极赤温差要小得多可知它不强而被大气环流所掩盖)外,首先 应有由于所受辐射的纬圈分布而导致的赤道热、两极冷的温度分布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带 状环流 (包括东西风环流和经圈环流) 这就是理想的简单的“行星 (尺度)热力对流,’ 的图景:低空气流由高纬流向低纬,赤道为上升气流中心,在高空气流由低纬流向高 纬二而科里奥利力作用则使低空为东风,高空为西风 但这种单圈的经圈环流是不现实 的,因为一则是经圈传热效率不高 (从而使地转风风速过大而失稳),二则是低空纯一 的东风气流必由于摩擦作用而消耗固体地球的角动量 (因而也必然处于失稳状态而最终 调整到地、气各有一定份额的角动量状态) 于是产生了罗斯贝状态 (Rossby regim的,在同一高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