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 美学的历史
第一章 美学的历史 西方美学的历史 中国美学的历史 中国现当代美学的发展 中国现代美学体系的建构 一、西方美学的历史 古希腊罗马时期 中世纪 英国经验论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时期 德国古典美学 近现代美学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 1、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BC528-BC507)学派:美在数的比例和和谐(如黄金分割点、圆形和球形) 2、苏格拉底(Scocrats,BC469-BC399):美在效用(如粪筐和金盾) 3、柏拉图(Plato,BC427-BC347):美在理念 《大希庇阿斯篇》:“什么是美的”和“什么是美”(“天才的追问”) (1)美的理念:美的根源(理念或译为“理式”,即所有物的抽象) (2)分有说:艺术的摹仿论(艺术是“影子的影子”,贬低艺术世界) (3)回忆说:对理念的回忆(现实物刺激了人们对美的理念的回忆) (4)迷狂说:灵感的来源(诗人是神的代言人) 4、亚里斯士德(Aristotle,BC384-BC322):美在秩序、匀称与明确(唯物主义的观点,但并未解决美本质问题) 5、普洛丁(Plotinus,204-270):新柏拉图主义的创始人 把柏拉图的“理念”神秘化为“太一”(流溢说) (二)中世纪 1、奥古斯丁(Augustinus,354-430):美在上帝(上帝是绝对的美),自然和艺术中使人感到愉快的那种整一或和谐并非对象本身的属性,而是上帝在对象上打下了烙印。(受柏拉图“理式美”的影响) 其美学言论大多见于他的神学著作和《忏悔录》。 2、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Hquinas,1225-1274):美在上帝;上帝是“活的光辉”,世间美的事物的光辉就是这种“活的光辉”的反映,所以人从事物的有限美可以窥见上帝的无限美;上帝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 美的三要素:完整、和谐、鲜明(前二者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美学,后者来自于上帝“活的光辉”) 其美学言论散见于他的《神学大全》 小结:本体论-形而上学性 自从美的问题被古希腊人提出以后,一直争论不休,美的本质成为千古之谜。 古希腊罗马时期和中世纪的美学注重探讨美的本质,把美当做实体或实体的属性,试图通过对本体范畴的推演,建立一种形而上学的美学体系。它忽视了主体的创造,也不可能找到一个统一的美的本质。 (三)英国经验论美学 1、休谟(Hume,1711-1776):不可知论者、怀疑论者 (1)美=美感=快感:美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 (2)审美趣味的相对性和一致性(“同情说”) 贡献:从主体的感觉经验出发研究美感 2、博克(Burke,1729-1797):经验论美学的集大成者 (1)美只涉及爱,而不涉及功利 (2)美的事物(针对崇高而言) 五种品质:体积小、表面光滑、逐渐曲线变化、外貌娇柔、色彩明快洁净(为什么具有这些品质就能引起我们的美感?) (3)“自我保存”和“社会交往” 前者引起恐惧,上升为崇高感;后者根源于爱,引起美感 贡献:从主客体的关系出发研究美的本质和属性 (四)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时期 狄德罗(Diderot,1713-1784):美在关系 1、从认识论角度区分了两种美:在我身外的美、与我有关的美 2、从本体论角度区分了两种美:实在美、相对美 以高乃依的悲剧《贺拉斯》中的台词“让他死”为例分析了美的相对性 (五)德国古典美学 1、康德(Kant,1724-1804):美是道德观念的象征 (1)三大批判 花是彩色的--知性判断(《纯粹理性批判》)对现象界的认识 花是美的--审美判断(《判断力批判》)对个别事物的反思判断 我们应爱护花--理性判断(《实践理性批判》)伦理学 《判断力批判》是连接二者的桥梁 (2)审美判断的四个规定 质:无利害超功利的愉快(单纯的令人喜爱) 量:“美不涉及概念而又普遍地使人愉快”,“共同感觉力” 关系: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美只涉及对象形式,纯粹美和依存美) 方式:“凡是不凭概念而被认为必然产生快感的对象就是美的” 贡献:试图调和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矛盾,反对美=快感、美=完善,提出审美活动既非道德认识活动(不涉及欲念和利害),又非逻辑认识活动(不涉及概念),但却是二者的桥梁。 2、黑格尔(Hegel,1770-1831):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美学的出发点、基石) (1)美学是艺术哲学:美的理念、艺术发展类型、各门类艺术 黑格尔否定自然美,因为自然界不存在理性观念,即使有,也是低于艺术美的(影响了西方近现代社会,一味地高扬人的创造,忽视自然界,带来了自然环境的恶化) (2)艺术发展类型 象征型艺术:理念压倒感性,建筑,如埃及的金字塔 古典型艺术:理念与感性统一,古希腊雕塑,如断臂的维纳斯 浪漫型艺术:感性压倒理念,绘画、音乐、诗 (3)各门类艺术 建筑:哥特式,如巴黎圣母院;雕刻;绘画、音乐、诗(史诗、抒情诗、戏剧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