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河口湾与三角洲沉积.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03 河口湾与三角洲沉积

海洋沉积学 Marine Sedimentology;3 各论;海洋学上的河口湾:半封闭的、与开阔海洋自由沟通的、某种程度上被大陆淡水冲淡的沿岸水体,上界为氯度0.01‰界线。 地貌学上的河口湾:海水进入河谷的入口湾,上界为潮流界或沉积物进行双向搬运的上界。 根据水动力性质和强度,河口区分为近口段、河口段及口外滨海等三段;黄河和长江三角洲(空中鸟瞰);河口湾的发育与潮汐作用、河流作用的强弱密切相关。 潮汐作用远大于河流作用的河口区,利于河口湾的形成。 河口湾地区是河流水流与潮汐水流强烈交锋和汇合处,河流和潮汐的流量关系决定了水体的分层和混合特性。 潮汐弱、河流流量强时,河流淡水于盐水楔上,明显层状;随着潮汐渐增和河流流量减弱,咸淡水垂向梯度变化渐小,直至完全混合呈均匀状态,使河口湾区形成了海陆过渡、咸淡水混合的半咸水环境。 潮流是往返的双向流。 涨潮时,潮水顺河口溯河而上,出现河流壅水现象; 退潮时,潮流强烈地冲刷河床,导致河口湾加深、展宽,更利于潮汐、波浪大规模入侵,使河口湾两岸产生沉积,形成河口湾浅滩。;淡水与盐水至少在部分时间内是呈相反方向流动的。在二者之间的混合带内,含砂量高于上层的淡水与下层的盐水,因此又称最大混浊带。混浊带是水流循环的结果。河流挟带的泥砂逐渐沉降到混合带,而当泥砂下沉到海水层时,又随海水逆向搬运,重新进入淡水层; 河口湾的沉积物来自海洋与河流。在河流挟沙量低的河口,沉积物主要来自经风浪搅动的浅海悬浮载荷,在河流挟沙量大的河口主要以砂质沉积为主。;依据咸淡水关系的河口湾分类: ① 咸淡水明显分层或具有咸水楔的河口湾 ② 咸淡水部分混合的河口湾 依据成因的河口湾分类: ① 沿岸平原河口湾——原先的河谷被全新世海侵淹没而形成 ② 峡湾——冰川侵蚀作用而形成 ③ 断块河口湾——局部或区域性地质构造作用而形成;依据自然地理特征的河口湾分类: ① 海岸平原型—发育在潮汐活动强的海岸平原上的溺谷内 ② 溺谷型—由下沉河谷被全新世海侵淹没而成 ③ 峡湾型—多发育在构造活动强、???形起伏大的海岸带,为下沉的冰川谷 ④ 砂坝型—因沉积物侧向迁移在口门处形成沙嘴而使其部分封闭 ⑤ 堵塞型—沙嘴使河口大部分封闭,只余一进潮口 ⑥ 三角洲前缘型—河流叉道间海湾 ⑦ 构造型—多出现于前缘海岸,因断裂而产生下沉形成河口湾;径流:搬运碎屑物质至河口湾;使湾内水体不断更新,保持其盐度梯度;驱动扩散碎屑载荷的河口环流。;盐水楔型;① 水动力:河口湾泥沙沉积的根本原因 ② 凝絮作用:粘土矿物沉淀的化学机制(相互频繁碰撞、彼此能粘结在一起) ③ 生物作用:生物粘结作用、生物粪粒、改变底质稳定性;以分选较好、圆度较高的细砂和泥质主。 砂、泥比例取决于潮汐和河流强度及泥砂的供给状况。 砂层中常夹泥质薄层(强潮扰动悬浮物,在高、低潮或平潮和停潮时期流速最小时沉积所致,它是判别潮汐河口环境沉积的重要标志之一)。;以含有较多的受限制的或半咸水动物群为特征。 常见的有介形虫、腹足类、瓣鳃类等广盐性生物。 生物个体:由陆向海变多变大,可见树干和植物碎片等。;泥质潮汐水道迁移所产生的沉积序列;荷兰马斯河口湾中的沉积构造及沉积层序 (据Van Beek and Koster 1972 );河口湾反旋回序列;弱潮差,以盐水楔型河口环流为特征,底部平坦,没有明显的潮流通道,又称静水河口湾。 盐度变化是决定沉积环境特征的最重要因素。 沉积物主要来自河流悬浮体的沉积作用,为纹层状粉砂和粘土,可夹薄层状或透镜状砂层。 沉积物颜色呈黑、灰、绿及褐色。 特征的沉积构造为由粗、细物质交互而成的水平纹层构造,或由于悬移载荷的季节性变化,或由于有机质种类、丰度的变化而造成。亦可出现潮汐层理。 常见介壳和植物碎片,有时可富集成断续的层。或出现牡蛎礁。潜穴、生物扰动构造可广泛发育。;潮差中至高,环流为部分混合型至强混合型,又称潮控河口湾。 具漏斗状形态,搬运沉积过程主要与潮流作用有关。 湾内广泛分布砂质沉积,只在湾的边缘出现泥。 中潮河口湾分布涨潮三角洲和沙坝(与潮流流向垂直);强潮河口湾出现与潮流流向平行的潮流沙脊,其物源主要来自外海。 沙体上发育了大的底形(沙坝及沙丘)以及羽状交错层。交错层局部具有双向性,但以倾向优势流向的为主且规模亦较大;单向的交错层为板状及槽状。 生物扰动构造只发育在湾顶附近。;(据Hayes,1976);在剖面中常与陆相(海侵序列)或海相地层(海退序列)相接,并常和障壁层序共生。 单个旋回不厚,多由若干个旋回组合在一起,分布范围仅为数十或数百平方公里。 弱潮河口湾层序具有向上变细的趋势,粉砂、泥是最主要的沉积类型。中、强潮河口湾层序此趋势不明显,且砂质占一定比例。 具有交错层理构造以及潮汐层理构造,以潮汐作

文档评论(0)

jiupshaieuk1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21213523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