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自身的言说_解读贝聿铭.pdf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建筑自身的言说_解读贝聿铭

建建筑筑旅设游计 建 建 筑 筑 知 知 识 识 陈 炜 建筑自身的言说———解读贝聿铭 【摘要】 日本美秀博物馆与德国历史博 物馆都是贝聿铭晚期的重要作品。本文试 图对这两件作品进行分析,这里建筑技巧 的解读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解读他独特的 设计思维,为解决中国当下的建筑问题提 供参照。 【关键词】建筑 限制 解读 创造 华裔美籍建筑师贝聿铭是当代 “大师” 级建筑师,在后现代主义盛行现代主义隐退 的时代,依然坚持现代主义建筑基本理念, 作品屡受殊荣。从肯尼迪图书馆到尚未完成 的多哈博物馆,作品跨越了时间和空间,在 不同的地域生长,呈现出地域的文化特征, 同时又具有当代文化的性格。他很少去谈论 自己的作品,认为建筑自身是最有力的说明。 贝聿铭对待建筑的方式,非常象东方人处理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间保持尊重, 崇尚和谐。不管建筑周围的环境多复杂,他 都能够为建筑找到适当的存在方式。作品形 式的多样性成为对 “风格化”建筑的拒绝。 在一个日益物质化的、肤浅的社会里,建筑 师逐渐迷失在 “风格”的表象上,变得庸俗, 图 生长在山上的秀美博物馆 1 丧失了对具体问题思考的能力。贝聿铭却坚 持针对问题去解决问题的方式,放弃对 “风 量。因而其作品能够超越世俗的平庸,在感 格”的追求,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建筑分析手 知和沉思中获得心灵的提升。 陈炜: 武汉科技学院艺术与设计 法,即对建筑专案的时间、地域、目标全方 日本美秀博物馆与德国历史博物馆都是 学院讲师,设计作品 《从 位的了解,并找到其中的平衡,设计思维贯 贝聿铭晚期的重要作品,是同一种设计思维 心而起的居所》获全国十 穿整个过程,使之成为建筑作品的决定性力 创造的成果,但在形态上却完全不同。美秀 届美展设计类优秀奖 年 第 期 60 2007 2 KNOWLEDGE 建建筑筑旅设游计 博物馆隐匿于山颠,有一种含蓄而宁静的美。 座桥与博物馆相连。当人们告别了都市烦嚣 德国历史博物馆则座落在柏林的文化街区, 进入博物馆就如同步入了世外桃源。博物馆 透明的建筑表面打破了那里历史的沉寂,有 作为公共场所已超出它作为物的边界,成为 一种热情而充满活力的美。这两座建筑都在 日本人心灵上的象征。 自身的限制中走向了极致。一个是远离烦嚣 美秀博物馆的建筑方式,不是生硬地延 的清静悠远,另一个是沉寂忧郁中的透明敞 续 “风格”而忽略具体问题,而是依照具体 亮。贝聿铭的意图在于激发人们去体验物质 问题将限制转化为创造的动力。诸如此种, 和空间创造的美,而这种美可以引领我们超 在不同的时间、地域和目标条件下,建造了 越表象进入沉思的虚空。 完全不同的建筑形态,就如同那个地域里生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