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陈忠实一位慈悲为怀长者
陈忠实一位慈悲为怀的长者 此时,我在东北这座小镇怀念先生
春天的柳芽嫩得如初生的小婴儿,天空如水洗,我望向窗外,心凛凛的。西北古城,那位人如其名的老汉走了,“圪蹴在黄土高原上的老汉”走了,一座矗立于高山之巅的文学丰碑,轰然倒下了!陕西一位文友题曰:“慷慨悲歌泣天地,凛然浩气壮河山!”
真的,还没有哪位名家的死,如此令我悲伤
4月29日早晨,上班打开电脑,还没有完全投入工作,右下角便弹出一个消息:《白鹿原》作者陈忠实今晨病逝,享年73岁。我顿时呆住了。随后,在好友马慧青口中得到确切消息:老汉真的走了!此前,她便在电话中告诉过我,老汉病了,是不好的病,遭罪呢。没想到走得如此快
一段时间以来,我所关注的纪念文章几乎都是字字泣血,句句含泪,从朋友们的文字中,我感受到西北那座古城的春天,凄风冷雨;摆满花圈挽幛的灵堂,笼罩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忧伤
我没有忍住哀痛,伏在桌子上哭了
得知慧青前往省作协吊唁先生,我说替我鞠个躬吧,她说,鞠了。沉吟一下,她又说,写篇文字吧,纪念咱心中的好老汉
内心的痛是不能伪装的。微信朋友圈原创及转发的悼念文章,把我的心堵得沉沉的。我无从下笔。在我的心目中,陈忠实先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更是一位慈祥的长者。与他交往,我感受不到其耀眼的作家光环,他更像老父亲,不苟言笑,却是令人感受到厚诚的爱
打开互联网,每一则消息都配着照片,布满沟壑的面孔,依然是慈父般。这张面孔,曾经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在异乡的航程。那段黯淡无光的日子,是陈忠实先生给了我力量,他激励我跨入陕西的文化圈子,给灵魂找到了归宿
2000年4月,我到了西安。从黑土地来到黄土地,一切都是那么陌生。气候干燥,饮食不习惯,听不懂满街吼的秦腔。初春的沙尘暴,呛出了我思乡的眼泪
把8岁的儿子送进学校,我想找事情做。经朋友引荐,我到一家创编书院做了文字编辑。在那里,我接触到了陈忠实先生的文稿,被他平实、质朴的语言所吸引。其后,我阅读了《白鹿原》,这部描写渭河平原五十年变迁的雄浑史诗震撼了我,我脚踩着这块土地,渴望由某一个缝隙,走进这厚实的文化土壤
2001年初冬,陕北一位基层干部拿着书稿来到书院寻求出版,又奔走于陕西文学界,呼吁文学界前辈及媒体给予支持和帮助。这期间,我和她成为朋友。陈忠实先生是她拜见的作家之一,于是,我跟陈先生结识,有了交往
西安城南的荞麦园,是文人雅士的常聚之地。和先生第一次见面,是在荞麦园
记得是深秋的一天傍晚。电话约好,我和朋友赶到时,先生已经点好菜端坐在椅子上,抽着雪茄在等我们。先生穿着一件深色西装,三颗扣子扣着两颗,里面是一件衬衫罩着马夹。见我们到了,他才把外衣脱下,挂在衣帽架上
“坐,坐,不知道你们喜欢吃什么,我就做主了。”先生呵呵笑着,将半支雪茄掐灭,塞进烟盒,“来来,先吃饭,边吃边谝。”
是陕北小吃。有洋芋叉叉,荞面??,抿节儿,剁荞面,还有我叫不上名字的小菜。这是我第一次见识正宗的陕北小吃,但气氛很沉重,我的这位陕北朋友几乎没动筷子,整个晚上她都在讲述自己的故事,讲自己写书的艰难历程,讲到悲凉处,声泪俱下。我想,她可能是压抑得太久了吧,面对先生,她没有控制住情绪
朋友是陕北革命老区的乡镇干部,她胆量滔天,用纪实手法记录了发生在贫瘠土地上的丑恶:管计划生育的大夫,贿赂她的礼物竟可以车载斗量;一个无德无才的女子,凭漂亮脸蛋征服贪色的官僚,当了县委书记;村官竟将扶贫款用来放高利贷中饱私囊……
陈忠实先生默默地听着,时而蹙着眉头,用浓重的关中口音问上几句。但大多时候他在聆听,对来自基层的普通作者,他表现出了极大的尊重和关怀
从作品又谝到了生存。在生涩难懂的方言里,我第一次听到了“水窖”这个词。朋友说,上面拨款修水窖了,但到了基层就变了味,水泥不达标,偷工减料,多数水窖成了地漏,存不住水。听到这里,先生的眉头蹙得更紧了,他叹口气,摸出烟盒里的半支烟,划根火柴点燃,粗壮的雪茄在他嘴上一抖一抖的
先生一直在关注陕北的饮水工程。陕北是中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年平均降雨量只有300毫米左右,而蒸发量却高达1500-2000毫米以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日夜想水、盼水、哭水、梦水。“半夜出门去翻山,翻过一山又一山,鸡叫天亮找到水,回家太阳快落山。”是陕北广为流传的一首民谣,诉说着山区百姓缺水的无奈,也道尽了山区人民饮水的艰辛
后来我有机会到陕北采访,亲见了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裸露的沟坡,枯涸的河岔,干裂的渠道。站在寸草不生的圪梁梁上,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先生的悲苦面孔。是的,不关注民生,作家的笔下怎会融涵良知、责任、真挚的爱和巨大的悲悯
那天我们聊了很久。先生得知我是东北人,话题转到东北的文化、民生。因语言障碍,交流不是很顺畅,朋友在一边不时地充当翻译,但她的话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