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考试目标到人才培养目标.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考试目标到人才培养目标

从考试目标到人才培养目标 研究高考试题的层次 试卷风格 试卷风格 试卷风格 2008年会考 4.用如图所示的方法可以测量人的反应时间.实验时,上方的手捏住直尺的顶端,下方的手做捏住直尺的准备.当上方的手放开直尺时,下方的手“立即”捏住直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上方的手是受测者的 B.图中下方的手是受测者的 C.图中的两只手应是同一位同学的 D.两手间的距离越大,说明受测者的反应时间越长 2009年会考 3.如图所示,可用一支笔和一块表做成一台简单的“打点计时器”,为了提高计时的准确性,应掌握的操作要领是 A.使纸带做匀速运动 B.使纸带做匀加速运动 C.使打点时间间隔相等 D.使打点时间间隔为0.02 s 2011年会考 20.“探究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中,要求通过调整木板的倾角来平衡摩擦阻力.判断摩擦阻力已被平衡的方法是 A.释放小车后,小车能够下滑 B.轻推一下小车,小车能够匀速下滑 C.释放小车后,拖着纸带的小车能够下滑 D.轻推一下小车,拖着纸带的小车能够匀速下滑 2011年会考 21.如图所示,图甲是两只与计算机相连的力传感器,其中一只系在墙上,另一只握在手中用力拉紧.乙图是计算机显示屏上显示的两只传感器受力情况.对此某同学做出如下判断:①这两个力的合力为零,是一对平衡力;②这两个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③这两个力始终大小相等;④这两个力同时存在、同时消失.其中正确的是 A.① B.①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11年题目变式 21.如图所示是计算机显示屏上显示的两只传感器受力情况.对此某同学做出如下判断: ①这两个力的合力为零; ②这两个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③这两个力始终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④这两个力同时存在、同时消失. 其中正确的是 A.① B.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12年 46.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图中甲、乙两种释放纸带的方式符合实验操作要求的是▲(填“甲”或“乙”)。 47.如图所示,某同学在研究摩擦力时,为了“记住”拉力曾经达到的最大值,在弹簧测力计指针的左侧轻塞一个小纸团,它可随指针移动。如需读出此弹簧测力计测得的最大值时,应读纸团 ▲ (填“左”或“右”)边沿所对应的刻度值。 在“探究单摆周期与摆长的关系”实验中,两位同学用游标卡尺测量小球的直径如图甲、乙所示。测量方法正确的是 _______ (选填“甲”或“乙”)。 思考:以上题目有什么特点? 做过与没有做过不一样. 2013年学业水平考试 15.秋天,一片梧桐树叶自5m高的树枝落下,它落地的时间可能为 A.0.1 s B.0.5 s C.1 s D.3 s 2012年会考 44.炎热的夏天,小明在卧室里整晚使用额定电压为220V、制冷时工作电流为7.4A的空调,空调温度设定在28℃,小圆整晚使用“220V、65W”的电风扇,则空调消耗的电能约是电风扇消耗电能的 A.0.04倍 B.2倍 C.20倍 D.30倍 如图所示,在铁芯上、下分别绕有匝数n1=800和n2=200的两个线圈,上线圈两端u=51sin314t V的交流电源相连,将下线圈两端接交流电压表,则交流电压表的读数可能是 A. 2.0V B. 9.0V C. 12.7V D. 144.0V 某同学从标称为“220 V 25 W”、“220 V 300 W”、“220 V 500 W”的3只灯泡中任选一只,正确使用多用电表测量灯泡阻值如图乙所示。该灯泡的阻值是_______Ω,标称的额定功率为_______W。 思考:以上题目有什么特点? 直接用公式计算是错误的. 物理应该既见物,又见理. 思考: 教师应该教学生什么才是合格的? 才能问心无愧? 上述导向是有价值的,还是无价值的? 从人才培养角度认识教学目标的内容 人才培养——教学——考试三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是否是必然的,能否做到良性互动? 什么样的人能够称得上是人才?怎样的教学才是着眼人才培养的教学? 从文化层面: 中国传统上虽然重视知识的学习,如“学而优则士”,但并不肯定只知书本知识的“书呆子”,如“纸上谈兵”的赵括、“按图索骥”的孙阳, 读书人怎样才能避免成为“书呆子”呢?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表达了对人才知识结构“广度”的认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既表达了对书本知识的重视,也表达了对实践性经历、经验的重视。  ———中国人并不必然排斥教学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