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微地震波在煤矿岩层中的传播特征研究_姜福兴
第 28 卷 增 1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Vol.28 Supp.1
2009 年 5 月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May,2009
微地震波在煤矿岩层中的传播特征研究
1,2 1,2 1,2 1,2
姜福兴 ,宋广东 ,孔令海 ,王存文
(1. 北京科技大学 金属矿山高效开采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2. 北京科技大学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
摘要:在塔山矿 8103 工作面微地震监测中,测到距离震源远的底板孔检波器比距离震源近的顶板孔检波器先接收
到微地震波的异常现象。研究表明,微地震波的直达波和透射直达波两种传播模式是造成这一异常现象的主要原
因。在性质相近的介质中,微地震波是按直达波模式传播,现场监测到的“顶板断裂产生震动波—顶板—顶板检
波器”的路径是典型的“直达”传播模式。而在性质差异较大介质的界面处,微地震波在入射界面上的入射点将
形成新的震源点,并以新震源点为起始点,再按直达波模式传播,从而形成“透射–直达”传播模式,现场监测
到的“顶板断裂产生震动波—综放支架—底板—底板检波器”的路径是典型的“透射–直达”传播模式,这是造
成微地震监测中“远点先达”现象的重要原因。根据微地震波在煤矿岩层中的传播特征可以确定合理的定位方法
和验证震源定位的准确性。实践证明,在性质差异较大的介质中定位震源时,需将性质相近介质中的检波器信号
放在一起定位,这样可以减弱“透射–直达”传播模式造成“远点先达”现象的影响,提高定位精度。
关键词:采矿工程;微地震监测;岩层破裂;波传播特征;远点先达
中图分类号:TD 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6915(2009)增 1 –2674 –06
RESEARCH ON SPREAD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SEISMIC WAVE
IN MINE STRATA
JIANG Fuxing 1,2 ,SONG Guangdong1,2 ,KONG Linghai 1,2 ,WANG Cunwen 1,2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High-efficient Mining and Safety of Metal Mines,Ministry of Education,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China;2. School of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 :In the sublevel caving longwall face 8103 of Tashan coal mine,an abnormal phenomenon that time of
micro-seismic wave transmitting to bottom hole geophones far from the hypocenter was shorter than that to roof
hole geophones near hypocenter. According to classical model of micro-seismic wave transmission,th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transmitting time of m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