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 油 藏 精 细 描 述 和 挖 潜 对 策 研 究.ppt

东 油 藏 精 细 描 述 和 挖 潜 对 策 研 究.ppt

  1. 1、本文档共1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东 油 藏 精 细 描 述 和 挖 潜 对 策 研 究

沙二下解释模型(河流相) 孔隙度拟合方程 φ= 0.2495AC - 50.295 R2 = 0.9366 渗透率拟合方程 K = 0.0236e0.3463φ R2 = 0.9421 泥质含量拟合方程 Vsh = 91.408ΔGR - 17.951 R2 = 0.902 粒度中值拟合方程 Md = -0.0235Ln(Vsh) + 0.1337 R2 = 0.7929 二下解释图版 沙三上解释模型(半深湖+重力流) 孔隙度拟合方程 Φ= -48.623+0.2486AC-0.045295Vsh R2 = 0.92 渗透率拟合方程 k=15.214Φ2-746.3692Φ+9417.134 R2 = 0.87 泥质含量拟合方程 Vsh = 74.497ΔGR - 16.969 R2 = 0.901 粒度中值拟合方程 Md = -0.0214Ln(Vsh) + 0.1252 R2 = 0.876 三上解释图版 结果 检验 从利用修正过的POR程序处理的明1井测井资料解释图上,可以看出测井处理得到孔隙度和渗透率与取芯化验分析值拟合的很好。 解释与岩心分析结果对比图 孔渗分布模型 储层模型研究 有效厚度展布 砂体展布模型 测井二次解释 储层模型研究 一砂体展布模型 呈条带状沿一定区域分布 水下分流河道 河流相河道 重力流水道 沉积区域 小层砂体 最厚处位于 由地层对比和测井二次解释结果作50个小层的砂体分布图 沙二上砂体分布范围较广,平均厚度4-5米,最大砂体厚度在8米以上 沙二下储层砂体与沙二上储层砂体相比,分布范围要小,厚度也要薄一些,并且在很多区域存在砂体尖灭现象 沙三上储层砂体与沙二下储层砂体相比,分布范围要广,厚度要大一些,在部分区域也存在砂体尖灭现象 孔渗分布模型 储层模型研究 有效厚度展布 砂体展布模型 测井二次解释 根据测井资料二次解释结果,明一东块沙二上储层平均孔隙度为24.7%,平均渗透率为409.38Md;沙二下储层平均孔隙度为25.1%,平均渗透率为661.07Md;沙三上储层平均孔隙度为23.4%,平均渗透率为422.46Md 。 从各砂组的孔隙度、渗透率的平面分布图(14套)可以看出,储层物性参数的展布与砂体的展布有很大的相关性。 储层模型研究 二孔隙度渗透率分布模型 明一东分砂组孔隙度、渗透率平均值 砂体展布模型 有效厚度展布 孔渗分布模型 储层模型研究 测井二次解释 由所作的50张有效厚度等值图可以看出,有效厚度与砂厚的分布趋势基本一致 四、 储层综合研究 研究程序 储层综合评价 储层模型研究 评价参数的选择 砂体厚度 ? 有效厚度、有效孔隙度、含油饱和度 平均有效渗透率 泥质含量 价评合综层储 选择标准是能较好地反映储层性质 Ⅰ类储层砂体发育物性好 Ⅱ类储层 Ⅲ类储层较差储层 综合评价分 0.6 分 0.45~0.6分 0.45 分 价评合综层储 权重评价法 储层评价结果表 根 据 分 类 结 果 Ⅰ类 储层 有 S二上12-3 S二下12、21.3-5、31-5、41.3.4 S三上11-3、31、42 Ⅱ类 储层 有 S二上14、21-4、31-3、41.3、51-2 S二下42 S三上21-3、33-4、41.3.4 Ⅲ类 储层 有 S二上11、42、53、6 S二下11、22、45 S三上32、45 第二部分 油藏描述 地质研究 二、构造研究 三、沉积微相研究 四、储层综合研究 五、油藏数值模拟 一、地层对比 沙二段时期为半干旱气候条件,泥岩在沙二上为杂色,沙二下为灰色和紫色;沙三上时期为潮湿气候条件,泥岩颜色以灰色、深灰色为主。 古生态与古气候 分析 沙二段到沙三段古生物群落有介形类、腹足类、轮藻类和孢粉类。介形类中的浪游土星介是沙二段上部的标准化石;沙二段下部以中华梅球轮藻集中出现为特征;沙三上古生物特征是以中国华北介为主的化石组合,并且该段鱼类化石丰富。 沙二段—沙三上储集层以粉砂岩、粉细砂岩为主,此外还有一些泥质粉砂岩、细砂岩及少许含砾砂岩,砂岩中石英含量约60-85%,长石含量约占25-30%,按组成成分分类,岩石主要属于长石砂岩,砂岩以泥质和碳酸盐胶结为主,胶结类型多以接触式、接触—孔隙式为主。 岩性特征分析 二段式 ,主要发育在河道或分流河道 三段式 ,主要分布在扇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 粒度概率曲线特征 上拱三段式 ,常见于窜岭沟的砂、粉砂岩中,在河道充填砂体中也广有分布 四段式及多段式,常出现在天然堤、窜岭沟砂体中、河道砂体中也有分布 粒度概率

文档评论(0)

zhuliyan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