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农耕文化在核心价值观中作用与`传承对策探讨
农耕文化在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及传承对策研究 摘要:中华农耕文化源远流长,漫长的农业文明创造、累积了宏富多姿的农耕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和主干,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深厚的沃土和珍贵的思想资源。农耕文化的传承应建立农博馆和农耕文化大观园,进行农耕文化的展示与体验;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推动农耕文化的活态保护与保护性开发;加强农耕文化教育与研究,培养农耕文化传承的各类人才,从而使农耕文化薪火不息,代代相传
关键词:农耕文化;核心价值观;传承
中华农耕文化源远流长,据考古资料显示,大约距今一万二三千年到七八千年左右,我国有意识的农业生产已经开始,黄河流域以种植粟类和长江流域种植稻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经定型。苏州农耕文化也可以上溯到距今约七千年的稻作文化“马家滨文化”时期。在漫长的农业文明时期,先民们创造、累积了宏富多姿的农耕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和主干,温润滋养着代代华夏儿女,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成为中华民族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纽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深厚沃土、思想资源和源头活水
一、农耕文化的内涵
中华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其内涵在农业文明的历史演进中日渐丰富扩大。学者们对其进行研究时见仁见智。统括而言,农耕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在几千年农业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在物质文化层面上,农耕文化主要指民居、农具、生活用具、服饰饮食、水利设施等有形的器物文化形态。在精神文化层面上,农耕文化不仅体现在天人合一、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等哲学思想观念上,对河岳山川、自然神灵祭祀崇拜的宗教信仰上,还体现在农事活动、节日庆典等民间习俗上,以及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民谚、游艺活动等民间文学艺术等等这些无形的精神文化形态上
中国幅员辽阔,自然地理环境千差万别,物候气象千变万化。中原大地是一片广袤的平原地带,江南地区则多湖泊河流的水乡泽国,大西南崇山峻岭环抱着沃野千里的盆地,等等。不同的地域环境造就了不同的农耕文化,中原农耕文化、江南农耕文化、巴蜀农耕文化等这些不同的地域文化在体现中华农耕文化共性的基础上呈现出各有特色、各自不同的文化风貌和历史内涵,体现了中华农耕文化的多样性、多元化特征,也将悠长久远的中华农耕文化塑造得内蕴丰厚、多姿多彩
二、农耕文化对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作用
(一)农耕文化在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表现与作用
中华农耕文化有着“农本”和“民本”的传统。农业是国人立身的基业,也是统治者治国的根本。从西周时期开始,天子要亲耕籍田,后妃也要亲蚕,成为一种“农为邦本”的象征性仪式。“农为邦本”意味着耕耘土地的农人是立国的根基,中华农耕文化有着浓厚的民本主义思想。《尚书》提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主张,儒家道统的继承人孟子做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价值判断,凸显了民众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农耕文化注重和谐,天、地、人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是农耕文化的核心理念。在传统农业社会,农业生产对土地、对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依存性,与自然(天地)建立和谐关系是本有之义。先民们对河岳山川的祭祀崇拜,不仅是人们祈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一种心愿表达,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呼唤与期待。在天、地、人的关系中,中华农耕文化尤其注重人际的和谐。孟子曾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成为民间的生存智慧。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最具代表性的是唐寅所作的《一团和气》。画面夸张变形的娃娃团成一个滚圆,弯眉、笑眼、圆圆的脸,手捧一张“一团和气”的字幅,将苏州农耕民俗的“和”文化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中华农耕文化“农为邦本”“民为邦本”的思想,以及对天、地、人之间和谐共生关系的建立和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价值目标取之不尽的思想资源
(二)农耕文化在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表现与作用
中华农耕文化在社会层面有着对自由、平等的价值追求,以及对公道正义的置重和向往。农耕文化根系于土地,美丽的土地山川等自然环境陶养出中华农耕人对自由的渴慕,对理想的桃源乐土的向往。误入尘网30年的陶渊明,冲破“樊笼”的桎梏,开荒南野,回归园田,追求的是一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生命自由的境界。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沈周一生不仕,悠游于吴地清幽浑朴的自然山水田园间,他的《耕读图卷》描画了心目中摆脱功名羁绊、沉醉田园山水间耕读相伴、性灵自由的理想生活图卷。有题诗云:“两角黄牛一卷书,树根开读晚耕余。凭君莫话功名事,手掩残编赋子虚。”
公平正义的价值观也深深根植于华夏农耕文化土壤中。孔子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并且提出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这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