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引导学生体悟文本言语智慧
引导学生体悟文本的言语智慧 [摘 要]每篇课文都是精品,品味作者的文本语言,体悟作品独辟蹊径的言语表达智慧,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要带着学生跟作者对话,跟文本对话,学文本表达,在角色体验中体悟思维的睿智,在倾情朗读中体悟言语的运用,在模仿实践中体悟写作的智慧,在体悟文本的言语智慧中真正习得言语表达与运用的功夫
[关键词]文本语言;对话;表达;语文素养
语文教材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编者从浩如烟海的文化宝库里精心挑选出来的优秀作品。语文课堂教学不光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通过这些作品让学生了解创作,体悟作者独辟蹊径的言语表达智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教师应带领学生揣摩文本,从构思的智慧、运用语言的智慧、写作技能的智慧等方面去体悟,以启迪他们的智慧
一、在角色体验中体悟作者的匠心
言语是人的一种行为活动,言语智慧是人在这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表现艺术。让学生试着走近作者,设想可以怎样去描述事件,作者为什么会这么构思,可以训练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例如,《最后的姿势》一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守护了最后四名没能及时逃出教室的学生的感人事迹。教学中,笔者带领学生品读地震中谭老师的动作、语言,感受谭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大爱后,让学生讨论:一般的写人文章,我们都是从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方面去描写,让人物形象丰满起来.可是这篇课文,却花了近一半的篇幅去写被救的学生和谭老师的同事的话,有必要吗?学生通过辩论,逐渐领悟到:由于地震来得突然,谭千秋老师救护学生的过程很短,所以正面、直接描写的内容当然很少。但虽然只是一个瞬间,作者却是别具匠心,通过一个震撼人心的姿势来刻画人物,用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同事的话从侧面烘托出一个伟大而感人的人物形象。通过这样的阅读引领,作者巧妙的构思也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心里
二、在倾情朗读中体悟言语的运用
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体悟文本语言的极佳途径。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让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很好地表达出来。钱理群教授说:“文学的教育,有时声音极其重要。读,可以让学生感动,用心朗读,才可以用心感受。”例如,在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时,笔者将肖邦说过的一句名言“祖国,我永远忠于你,为你献身,用我的琴声永远为你歌唱和战斗”呈现给学生,然后让大家自主阅读课文,找一找描写肖邦这一实际行动的语句。在交流之后,笔者将这些事例加以概括,用引读的方式,如:“肖邦因不愿做侵略者的首席音乐师而选择离开,这是在践行诺言――”“肖邦常常把自己关在幽暗的房间里,彻夜作曲、弹琴,这是在践行诺言――”……学生自然而然地大声用肖邦的名言,并在教师的一步步引领下,情感不断升华,内心的心潮澎湃让朗诵的声音步步高昂
很多课文本身就富有情感的韵律,教师在朗读的基调、重音、节奏等方面进行指导,对重点词句进行品读,这对于学生情感的熏陶、积淀以及对母语的表现力的感悟,都大有裨益
三、在模仿实践中体悟写作的智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文教学是一种言语感觉、言语智慧的 传递,是用教师的言语感悟和言语睿智,唤醒鸿蒙未启的学生的言语灵性和悟性。教师要带着学生在文本的字里行间行走,体悟作者写作的智慧,以此唤醒他们言语的灵性,在模仿实践中提升写作水平。《孔子游春》开篇描写了泗水河边优美的景色,将春风比作琴声在伴奏,将大地、森林、太阳、轻风分别比作胸怀、长发、絮语,这样优美的表现手法,极具韵味和意境。教学中,笔者在带领学生反复感情朗读读成诵之后,让他们也展开想象的翅膀,动笔写一写
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善学之既久,自然纯熟。”学习总是由模仿开始,逐渐学会创新。带着学生对课文精彩的细节描写、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进行体悟模仿,其表达能力将会不断累积与提升。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个体阅读”“个性体验”,重视学生语言能力和精神熏陶的共生,也是这种思想的体现。带着学生跟作者对话,跟文本对话,学文本表达,在体悟文本的言语智慧中真正习得言语表达与运用的功夫,应成为我们语文老师践行新课程标准努力的方向
责任编辑 锦 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