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典道学思想对魏晋时期书风影响.doc

浅谈古典道学思想对魏晋时期书风影响.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古典道学思想对魏晋时期书风影响

浅谈古典道学思想对魏晋时期书风的影响   [摘 要] 道学思想由《易经》发展成为哲学思想,体现超脱世俗的高度自由精神状态,其“天人合一”的内核道学也感染渗透到那个时代的艺术血脉中,尤其是对书法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关键词] 道学;魏晋南北朝;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 J20-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2-013-2 古往今来,任何一门艺术都必然会与哲学思想发生密不可分的联系,相互交融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散发着独特的光芒。书法与道学思想便是其中一例 自曹丕代汉之黄初元年至杨坚灭陈之祯明三年(220―589)史称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中华文明史中继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年)以来最长久的一段政权分裂时期。前自汉末动乱而三国鼎立,中有西晋短暂统一继五胡十六国之纷争,后为南北相对稳定但朝代跟迭频繁的南北朝对峙,使得这一段时期成为汉唐两个统一盛世之间的巨大历史漩涡,这是政治的断层,然而却是艺术的黄金期。就是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与中国的另一“特产”――书法产生了密切的联系 追溯书法理论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真正意义上的书法理论,是形成于书法艺术独立、自觉并发展到顶峰的魏晋时代。此前的历史阶段都没有这一时期所具备的那种种条件。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书法理论的出现,也是书法艺术自觉的一种标志。魏晋时期的书法大家,之所以在书法史上有崇高的地位,成为万世景仰的不祧之宗,除了因为他们进行了伟大的革新进取的创作实践,因为他们留下来大量的艺术珍宝外,还因为他们本身又是一些不断探索的理论家,对魏晋书法理论的建设和繁荣作出了自己不朽的贡献。随着魏晋书法艺术的独立与自觉,随着社会书法活动的高涨和整体水平的提高,以光辉灿烂的书法艺术创作活动为背景,书法家们对他们所认知的前代书法历史和献身其中的当代书法大潮,进行了总结、研究、评析和探索。于是众多的书法理论著作纷纷涌现出来 道学思想主要是指由《易经》开始经由老子、庄子发展而成的哲学思想,它不同于儒家学说。在汉末魏晋战乱不断,王朝更替的情况下,人们对以往的信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发生了动摇,转而开始关注自身的发展,特别是在自然与自我方面追求一种超脱世俗,自由闲适,不拘任何礼节约束的精神高度自由的生活。这与以“天人合一”为内核的道学思想不谋而合。“道法自然”其本质是认为人与大自然原本是一个高度统一和谐的生命体,这就是人与大自然之间原本存在着深邃的根源关系的“天人合一”的观念。这一时期的艺术观由两汉时期的“载道”转变为“缘情”,在与大自然的同呼吸共命运中感悟、理解,认识大自然本原的“众美从之”的道德精神的品质和境界,从而扩张人们高尚而完美的心灵世界。艺术观的转变反映到书法艺术实践中则是妍美流便、清朗俊逸书风的形成 仔细分析两者(道教与书法)的关系,似乎至少可以发现三处较为明显的影响: 其一是崇尚自然。在历代关于东晋时期名家书风的众多评述中不难发现类似于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唐、李嗣真评王羲之语)、“若溪涧含冰,岗峦被雪,虽甚清肃,而寡于风味”(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评王僧虔的字)“师宜官书如鹏翔未息,翩翩而自逝”等与客观自然相关的论述。除此而外,还有诸如“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袁昂《古今书评》论王羲之字)、“师祖钟王,采取骨气”(张怀??《书断》评陶弦景的字)等关于神、气的主观自然的论述 道学思想是认识和把握大自然本原即道德精神的根本。在这里,“自然”被认为是道德精神的最本质之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道德精神、谷神气质、众妙之门、宇宙万物、天地人世、人生人性人格等等,这些精神的、气质的、形体的东西,统统都是“自然”的现象。也就是倡导世人关注自身精神、气质、形体等方面。仅以王羲之为例,据《晋书.王羲之传》记载,王羲之与著名的道士徐迈相从甚密,二人时常共修服食。《道学传》亦记载:徐迈博学,亦善属文,与王羲之父子为世外至交,羲之亦辞荣养生,每造游,即终日忘归。书家与道徒的双重身份集于一身,这也就不难想象其书迹与道学思想认识论的核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间的必然联系了 其二是追求个性或者更为明确的说是“人性”的追求。列子曾在《皇帝》篇中表明了“性”的观念,列子云:“秉生之质,谓之性。”又云:“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列子认为,“性”就是道德这个生命母体禀赋给生命的精神气质,即宇宙万物生命的形体千差万别、各式各样,其根本原因乃是精神气质不同。又由于精神气质的各异,因而也就各显出内在的个性。魏晋时期书坛名家辈出,各具特色,争奇斗胜,变态百出,所谓“尺牍书疏,千里面目也。”(《颜氏家训.杂艺》)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