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了形式审美断桥.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走向了形式审美断桥

走向了形式审美的断桥   一、聚焦闭合式结构,感受诗人的心灵堂奥① 诗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分别是: (第一诗节)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最后诗节)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①徐志摩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学习,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 ②“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机会了。(徐志摩《吸烟与文化》) ③在剑桥。1921年秋天,他认识了人艳如花的才女林徽因 ④徐志摩曾三次来到康桥,第一次是1921至1922年在这里学习;第二次1925年4月重游,归国后写下了著名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次是1928年8月,写下了广为传颂的诗作《再别康桥》 ⑤正是康桥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徐志摩《吸烟与文化》) 请参阅这些材料,回答问题:第一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却连用三个“轻轻的”,结尾的诗节连用两个“悄悄的”,谈谈你的理解 【评 析】这是董一菲老师2016年2月在其博客上分享的一篇教学设计。省略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要素,显然是为了更好地凸显自己的教学创意。设计伊始便直奔诗歌的“闭合式”结构,体现了她形式审美的敏感,对语文体性的自觉守护,以及通过揭秘形式,整体上把握全诗情感意蕴的意图。提供的5则材料,精练、丰富,便于学生更好地“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深化对诗歌情思的体悟。但是,所命制的思考题却将这种闭合式结构,重点词“轻轻的”“悄悄的”,以及提供的史料,全部指向作者“作别母校的万千离愁”,则无形中遏制了学生对诗歌情韵内涵的多向度开发 且不论“万千离愁”说至今仍存分歧――严家炎、孙玉石、孙绍振、蓝棣之等著名学者皆认为《再别康桥》没有古代离别诗的那种离愁别恨,这仅从“金柳”意象中便可见出。不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的“青柳”,而是“金柳”。这是因为“诗人要取这柳之婀娜多姿和金之灿烂珍贵,把他的康桥经历变为最美好的新娘”,表达“独享的甜蜜”“独享的秘密”,以及“精神的满足,精神的幸福”,或者说是“不带任何占有欲的却又可永远拥有的柏拉图说的精神之恋”② 一些新生代教师则持反对意见。在他们看来,诗人与西天的云彩作别,“不仅抒发了对康桥的眷恋、惜别之情,还有对康桥母亲的感激、倾诉又羞于启齿的情怀,对一段刻骨铭心的单相思(初恋)的追忆和对梦中情人的美好祝福,更有理想破灭的迷惘、感伤。情感表现为一种心口错位:表层似乎很潇洒、超脱,深层内蕴却是深邃的忧伤”③。“金柳”虽然给人以“错彩缕金,一片香艳浓丽”之感,但仔细品味,就会发现“诗中人物幽微深曲的情感心绪,其实正隐含在这一片华丽浓艳之中。这就好比古典诗词中常出现的鹊踏枝、鸳鸯锦等美好的衣饰图案象喻的即是女主人公内心的孤寂与悲凉”④ 不知是因为思维的疏漏,抑或其他,董老师在后文解读“金柳”意象时,也说“像诗人曾经的金色年华和绚烂爱情”。如果此说成立,那么“轻轻”“悄悄”作别的就不纯是“母校”了 其实,单就是否作别母校,也存在很大的争议。没错,从诗题、诗中康河景物升华而成的意象,以及教者提供的部分材料(①②⑤)看,似乎是别母校。可是解为作别梦中情人林徽因,或者由此生发开去的作别康桥的美好记忆,作别往日的自我,也说得通,诗里诗外都可找到不少有力的证据。优秀的诗歌,在抒写自我的同时,一定也在表现着更为开阔的“类”的情感,使独感与共感在审美层次上达到高度的统一,因而其呈示的情韵总是丰满多姿,且在读者的解读中不断生长的。面对这种丰富、开放的意蕴,只抽绎出“作别母校的离愁”一种,显然不妥 扣住首尾节迭现的“轻轻的”“悄悄的”,让学生体味诗人作别时的“深情”,可谓抓住了形式审美的“牛鼻子”。但是,这种情感的回声,是否只是类似《诗经》中的一唱三叹,使情感更加醇永、绵长,而毫无情感的嬗变或升华?这种看似闭合式的结构是否也具有合而不闭的开放特质?诗人为什么独独选择“轻轻/悄悄”这一告别方式?哪怕“寻梦”达到高潮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时也能迅速、果断地掐灭,个中的深情又源自怎样的心理考量?这些很有意思的问题没有被很好地开发,仅以下文的“深情”粗线条地作结,不免有些可惜 二、聚焦意象选择,玩绎意境之美 母校从来都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徐志摩笔下的康桥非常有特点,他既没写旧日的老师和同学,也没写教室和书本,而是写了那条美丽的康河,为什么?写康河哪些景物?有怎样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