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8位农民工返乡创业故事
8位农民工的返乡创业故事 昔日崎岖的荒山沟,建成了气势壮观的肉牛饲养场;曾经让人苦恼的秸秆,成了村民眼里的香饽饽;土地流转使耕地化零为整,村民彻底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敬老协会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硬化道路、美化街道,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从2013年开始,短短3年的时间里,8位返乡创业的村民,让小集村这个原本贫困的小村庄实现了华丽转身,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怀揣使命,返乡创业
小集村位于洛阳市孟津县会盟镇,相传公元前1048年,周武王率军东进,就在此不远处与800名诸侯及部落首领举行会盟。风云变幻,3000年历史尘烟早已湮没在历史时空里,取而代之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农村新景象
10月21日,再有两天就是霜降。下了高速,沿着曲折的乡间柏油路前行大约20分钟,就到了小集村。虽是秋冬交替的时节,沐浴在秋日阳光中的小集村,仍处处展现着活力和生机。远远地,帝源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大门就出现在眼前,该合作社隶属洛阳天下秀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洛阳天下秀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创办人是张进伟、张乾照、王稳定、蒋明亮、张建功等8位返乡创业农民。他们年龄都在50岁左右,是村民眼里的成功人士
村主任兰应水介绍,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小集村就是远近闻名的“建材专业村”,返乡创业的8位村民,都较早从事建材行业,事业做得很成功
时间回溯到2013年。那一年,村党支部换届,由于老支书上了年纪,身体状况也不好,便要求村民推选有能力的年轻人,来带领小集村的发展
正值年富力强的张进伟,成了村民眼中的不二人选。那年他45岁,一米八的个头,身材魁梧,神采奕奕,加之常年在外打拼事业,思维敏捷,视野开阔。那时,张进伟的建材事业正做得风生水起,但架不住村民的盛情邀请,他便把公司交给孩子管理,自己回到了家乡
小集村2540口人,耕地1800亩,人均不足一亩地,以种植小麦、水稻、玉米为主,集体年收入不超过5万元。用积贫积弱来形容当时的小集村一点也不为过
如何让小集村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成了张进伟思考的主要问题。要想发展,没有产业不行,而要发展产业,必须有一支干事创业的团队,这个道理张进伟再明白不过了。怀揣着致富家乡的神圣使命,他说服了其他7位在外务工的村民,一同返乡创业
三次飞跃,成功实现产业布局
万事开头难,创业团队有了,那么大家聚在一起干什么呢?
经过一番考察,结合村里的实际,张进伟决定利用村东那道多年的荒坡,成立洛阳天下秀开发有限公司,下设3个专业合作社,从事肉牛饲养以及粮食和牧草的种植
虽然历经波折,但实践证明,他们的思路是正确的,两年多的时间里,公司就实现了三次飞跃。帝源专业合作社在极短的时间里实现了规模化、科学化饲养。肉牛年存栏以惊人的速度从开始的480头增加到1700头,再到如今的3000头,年产值6000多万元,当仁不让地成了洛阳地区规模最大的肉牛饲养基地
饲养基地依坡而建,长约2公里,沿着平坦的柏油马路驱车而上,一排排蓝色顶盖的标准化饲养大棚间或进入眼帘,显得美轮美奂
“为了扩大规模,我们将饲养场进行了硬化、绿化和亮化。现已建成养牛大棚17个,储青池4个,干草棚千余平方米。”兰应水介绍。饲养场里,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肉牛按照体形大小的不同,分养在不同的区域内,它们或悠闲走动,或低头吃草。这些都是品种优良的架子牛,通常情况下,在这里饲养6个月左右,由伊赛牛肉股份有限公司统一收购
专业合作社的成立,还使让人苦恼的秸秆变成了香饽饽
过去,每当夏秋收获季节,最让人头疼的东西就是秸秆。嫌秸秆还田麻烦,农民们处理秸秆最省事的方法就是一把火烧之,实在烧不了的,就胡乱堆放在路边。而为了禁烧秸秆,当地政府也是挖空心思,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但收效甚微
“现在好了,村民再也不烧秸秆了。每到收获季节,就有一些村民争相到田间地头收购。”说起秸秆的回收,兰应水颇为自豪,“每吨秸秆运到饲养场粉碎后120元至180元,收购者从中赚取差价,一天能挣二三百元钱。”
兰应水还算了一笔账,如果一头牛一天吃30斤秸秆,一年就是6吨。如果饲养场的肉牛能达到1万头的规模,每年就需要秸秆6万吨。现在,小集村的秸秆已远远不能满足饲养场的需要
为了实现饲料的自供自给,合作社还将村里的土地进行了流转,种植牧草。目前,小集村1500亩耕地已经全部流转。这些被流转的土地,除了种植牧草,还进行小麦良种培育。公司旗下的种植专业合作社,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
暮秋季节,庄稼已经收割完毕,田野空旷无垠。沿着乡间道路前行,还可以看见农机在田间耕耘。这些农机,均来自公司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目前,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小麦收割机、免耕机、青储机、农用汽车、拖拉机等各种农业机械60多台
为乡村迎来发展春天
从2013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