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人眼里鲍勃·迪伦
中国人眼里的鲍勃·迪伦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文学评论家杨庆祥表示:鲍勃“诺奖”中他最满意的一次,“瑞典文学院的那帮老评委们总算重新找到了诺奖和文学的准则:文学必须是高度参与,高度社会化的艺术形式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落户美国民谣歌手、诗人鲍勃Bob Dylan)可谓诸多个“没想到”。此结果在中国文学界产生了巨大争议,有人认为这是文学的创举,也有人表示“眼镜碎了,瞎颁!”而迪伦这个中国人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在中国人的音乐记忆中再次掀起狂潮
“他是时间,也是世界”
瑞典时间2016年11月16日,鲍勃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文学评论家杨庆祥表示:鲍勃“诺奖”中他最满意的一次,“瑞典文学院的那帮老评委们总算重新找到了诺奖和文学的准则:文学必须是高度参与,高度社会化的艺术形式,而不仅仅是修辞或者讲故事。另外,请注意鲍1960年代的紧密关系。这也是他获奖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家北村却直言此次迪伦获奖是“瞎颁”。他认为,鲍勃
出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人,很多都是听着迪伦的歌来认识摇滚民谣的。1983年,23岁的服装设计师朱敏得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一个国外回来的朋友送给他几盒磁带,全是欧美当时大热的流行音乐,其中包括有“摇滚女诗人”之称的美国歌手帕蒂61号公路》。一向喜欢音乐的他如获至宝地拿回了家,尽管当时他并不知道鲍勃
当鲍勃
《重访61号公路》是迪伦在1965年发行的第一张摇滚专辑,也正因为这张专辑,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攻击―歌迷们在演出现场大骂他是民谣的叛徒。这张专辑的第一首歌,便是在流行音乐史上声名大噪的《像一颗滚石》
“所有中国的摇滚乐,今天那些还拿着吉他在唱的人,无论大家承认与否,接受与否,鲍勃”崔健说,“有一个叫滚石的乐队,一本名为滚石的杂志,台湾有一个叫滚石的唱片公司,包括后来大家很喜欢用的和stone’有关的名字,都是从他的歌里出来的。”
身为中国的摇滚教父,崔健曾被媒体认为是中国最接近鲍勃“鲍勃”
作家麦加表示,中国没有鲍勃这样的人别自作多情。“鲍勃”
独立表达的歌手
在中国大陆,迪伦最早是以文字而不是音乐的方式出现的。两部大名鼎鼎的启蒙大作――威廉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和莫里斯1960年代的革命尤物。终于听到而不仅仅是读到迪伦,要等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那首《答案在空中飘扬》(Blowin in the Wind)。有人认为,迪伦在中国的最初乃至最大的贡献,是通过这首他25岁之后就差不多不再唱的成名作普及了英语
在很长一段时期里,鲍勃“他很早就高高在上,年轻人都很尊重他。真正把布鲁斯音乐带到白人世界,推向全世界的,其中就有鲍勃”崔健说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一种名为“打口磁带”和“打口CD”的音像制品流入中国。当年像海绵一样不断吸收着音乐营养的那批乐迷们,后来有的成为中国摇滚的中坚分子,有的成为资深乐评人,有的依旧是纯粹的音乐发烧友。但几乎所有人,都听过同一个名字―鲍勃50元人民币的天价(当年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也有人抢着要
“每次到达一个新的城市,我第一个要找的,总是这个城市的打口碟市场。而在每个打口碟小摊,我总会要求老板把鲍勃”一个叫涂涂的歌迷曾记录他的每一次寻觅
从最初对南方民谣的刻意模仿,到一把口琴杀出血路,再到成为抗议歌手领袖,却在最高峰时拂袖而去,然后是插上电吉他被人狂嘘,接着是急流勇退回归田园,不断地诗化、哲理化,到如今的老布鲁斯姿态,迪伦无愧于“变色龙”的称号。民谣、民谣摇滚、乡村、蓝草、福音、蓝调……都被他随心所欲地玩过
反叛二字,在鲍勃“时代良心”或“道德的裁判和布道者”等等。这些赞美甚至让他觉得自己被“绑架”了。在一次颁奖礼上,他喝得醉醺醺地站起来,高声呐喊:“我不分黑白,我不分左右,也不是什么政治诗人,更不是任何人的仆人,我最多只是一个独立表达的歌手……”
真正的先锋就是做自己
2011年4月6日,70岁的鲍勃“朝圣”一词来形容中国观众。张楚也观看了这场演出,令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迪伦的低调,“他在一个非常讲究音乐张力的时代把大剧场布置成了酒吧,灯光也是那种感觉。没想到他的个性这么朴素。” 对于中国乐迷来说,这是一次好好地重听经典的机会。他们放下了那些小清新、小独立,花上大把时间、上网搜集一摞子资料、看一堆注释、观摩几出传记电影,在论坛与人交流,诸如此类。在此过程中,他们的英文阅读水平、吉他技巧、口琴技巧等都在大幅度提高
“一个男人要走多少条路,才能将其称作好汉。一只白鸽要飞越多少道海,才能在沙滩上入眠。炮弹要飞多久,才能将其永远禁缚。答案在风中飘荡……”鲍勃20世纪60年代创作的这首《答案在风中飘荡》,很多人是听着这首脍炙人口的美国民谣长大的。张楚坦言,在他自己的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