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流传学教程1
传播学教程1
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笔记
第一编(1-2章)传播、传播学及其发展历史
一 传播学的概念
1. 定义
1) 库利(社会学角度)
2) 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
3) 施拉姆
4) 郭庆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共享说)信息的共享。
(劝服说)突出强调传播是有目的的。
(反映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不同反应。
(交流说)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
2. 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二.传播与信息
1.信息的定义
2.信息的特点和分类(见大纲)
信息分类:
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特点:
3.信息的获取与传递
编码:
译码:
讯息与信息:形成与内容的关系,决定作用是内容而非形式译码使信息从一份讯息中“提炼”出来。
4.信息源与信息量
信息的元素——信码的集合称叫信息源
信息量:测量信息大小的量。和概率成反比。
三.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正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
1.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1)开放性系统
(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双重偶然性:传播双方都存在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人类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极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传播障碍:
传播隔阂:
(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4.传播学的任务
四.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
第二编(第3章)传播中符号、意义及象征性社会互动
社会信息包括符号和意义
一.符号
二.符号的分类
信号和象征符
语言符号和非语言
三.符号的基本功能:
四.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1.意义:
2.符号本身的意义及分类:
3.传播过程中-符号的意义 (2所讨论的是符号本身的意义)
五.象征性社会互动(象征行为、象征性社会互动、象征性文化)
1. 象征行为:
2. 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的核心问题---考察以象征符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3. 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的三个基本前提:
4.象征性社会互动:
5.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
第三编(第4章)人类传播的过程的模式
一. 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模式(内部)
引: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1.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1)拉斯韦尔5W模式
(2)香农--韦弗模式
2.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1)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
(2)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3)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4)丹斯模式
(5)纽科姆ABX模式及其平衡模式和互向模式。
ABX局限性,把趋向一致视做传播的主要原因和效果。
风筝互相模式:不在认为信息纯粹由信源提供,而是多方面的综合。
(6)韦斯特利和麦克莱恩模式:传播与反馈可以是有目的,也可以是无目的。
结:传播过程的特点:
二.从社会系统角度考察传播结构
1.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从社会学角度)
2.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
3.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宏观过程研究)
第四编(第5章)人内传播
一.人内传播
1. 定义:
2.人内传播的环节及特点(唯物主义认为:人内传播是人的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
3.人内传播的互动性:(从社会心理过程方面来讲,人内传播具有社会互动性和互动机制)
(1)人内传播有双向互动性:
(2)米德的“主我客我”理论
(3)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4. 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内省式思考
(1)分类
(2)a内.省式思考只有当人遇到困难、障碍等新的问题状况,无法判断既有的行为方式是否适用,才会活跃起来。
b.内省式思考的过程并不是封闭的,而是与周围的社会环境、与周围的他人有着密切的联系。 c.内省式思考过程不仅是一个横向的社会过程,而且是一个将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的、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
(3)内省式思考的特点也是人内传播的特点。
第五编(第5章)人际传播
一.人际传播
1.定义:
2.人际传播的动机:
(1)获取信息
(2)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3)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也是个人从事人际传播活动的一个基本动机。
(4)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a.客观的自我认知是使个人能力得到恰当发挥的前提。
b.库利“镜中我”1909《社会组织》
1镜中我:
2 与他人的联系包括三方面:
3库利认为:
3.人际传播的特点
4.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
关于人际传播社会功能的研究领域:
(1)人际传播在个人社会化中的作用(如镜中我、主我、客我、塔尔德的社会模仿理论)
(2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注塑工艺11.doc
- 注塑工艺教程6-101.ppt
- 注塑工艺要素.doc
- 注塑工艺的7个成分.doc
- 注塑常见缺陷问题.ppt
- 注塑成型2.doc
- 注塑成型1.doc
- 注塑成型3.doc
- 注塑常见问题与分析.ppt
- 注塑成型4.doc
- 2025年新消费趋势下消费金融产品创新与消费者行为研究.docx
- 2025年新消费趋势下,新零售行业消费者忠诚度提升策略报告.docx
- 2025年新消费趋势下消费金融创新模式与风险防范分析报告.docx
- 2025年绿色建筑市场推广活动策划与执行报告.docx
- 工业互联网平台云计算资源动态分配策略:2025年技术路线分析.docx
- 2025年新消费趋势下,新零售行业跨界合作创新案例解析报告.docx
- 2025年新能源与绿色经济产业市场前景与投资回报分析.docx
- 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战略实施方案.docx
- 2025年新能源与绿色经济产业绿色技术创新与应用前景.docx
- 2025年新能源与绿色经济产业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与发展.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