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腧穴总论3

第二章 腧穴总论 定义: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有转输,输注的含义,言经气转输之义 穴,即孔隙的意思,言经气所居之处 “腧”、“输”、“俞”三者各有所指: 腧穴 对穴位的统称 输穴 对五输穴中的第三个穴位的专称 俞穴 专指特定穴中的背俞穴 作用:疾病的反应点 针灸的施术部位 与经络、脏腑、气血密切相关 (腧穴—经脉—脏腑之间形成了不可分割的联系) 第一节 腧穴的发展、分类和命名 一、腧穴的发展 最初阶段:“以痛为输” 既无定位、又无定名 第二阶段:对体表施术部位作用的逐步了解 发现有些腧穴确定的位置和主治的病证 给予位置的描述和命名 成熟阶段:对腧穴的主治作用进行归类 与经络相联系 将腧穴归属各经 《内经》:论及穴名约160个,并有腧穴归经的记载 《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著 记载周身经穴名349外 论述了腧穴的定位、主治、配伍、操作要领 对腧穴的排列顺序进行整理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北宋王惟一撰 详载了354个腧穴 《十四经发挥》: 元代滑伯仁著 记载经穴亦为354个 将全身经穴按循行顺序排列 《针灸大成》: 明杨继洲 记载经穴359个 列举了辨证选穴的范例 《针灸逢源》: 清李学川 定经穴361个,延续至今。 二、腧穴的分类 1、十四经穴: 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 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的腧穴 主治本经病证 腧穴的主要部分 2、奇穴: 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 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统 这类腧穴的主治范围比较单纯 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 3、阿是穴: 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 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 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 三、腧穴的命名 1、根据所在部位命名 如腕骨、乳根、颧髎、大椎 2、根据治疗作用命名 如晴明、光明、水分、水道、牵正 3、利用天体地貌命名 如日月、上星、承山、商丘、水沟、曲泽、太溪等 4、参照动植物命名 如伏兔、鱼际、犊鼻、鹤顶、攒竹等 5、借助建筑物命名 如天井、印堂、巨阙、脑户、地仓、库房、梁门等 6、结合中医学理论命名 如阴陵泉、阳陵泉、心俞、三阴交、三阳络、百会、 气海、血海、神堂、魄户等 第二节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一、腧穴的主治特点 (一)近治作用 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证 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 “腧穴所在,主治所在” (二)远治作用 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证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三)特殊作用 某些腧穴具有 双向的良性调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