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秸秆禁烧战何时能熄火
秸秆禁烧战何时能熄火 这是一场每年都会定时、定点发生的“战争”,时间通常是夏季与秋季,战场覆盖中国从北到南的产粮大省
丰收时节即是兵临城下的时刻。政务公文里不断出现“攻坚战”“迎头仗”“硬战”的字眼。战况之艰巨,从作战手段可见一斑:卫星遥感监测,载人飞机、无人机“空中围剿”,地空一体巡查,24小时轮班“严防死守”
作战标语更是遍地开花:“飞机已经上天,地里不准冒烟”,“上午烧秸秆,下午进班房”,“人生道路长漫漫,焚烧麦茬找难看”……
敌人就是刚刚为人类捧出粮食、转身成了麻烦制造者的――秸秆
现在,战斗正在进行
为什么还没彻底打赢禁烧战
我国从1999年就明令禁止焚烧秸秆,17年来,全国各地为了整治烧秸秆也可谓机关算尽:先是在田间地头挂满标语;然后各级干部巡查,发现点火就罚款;到最后连拘留这招都用上了,可还是不能阻止农民烧秸秆
对农民而言,烧,是处理秸秆的首选方式。只要一把火,不花钱不费力。祖祖辈辈留下的经验让农民相信,秸秆焚烧后留在田里的草木灰,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近几年,随着农村科普的深入,农民已经了解到秸秆可以能源化、肥料化、基料化、饲料化和工业原料化,可以变废为宝,为啥还要烧?
战势是秸秆多人工少,吃力不讨好
河南媒体的一篇调查中显示:“玉米收割1天,剥皮2-3天,晾晒2-3天,之后再把玉米运回家,收获过程是7-10天。这样,剩在地里的,就是玉米秆了。以10亩地为例,把玉米秸秆归拢好,再拉回家里垛起来,这个过程,至少需要4个劳力齐心协力辛辛苦苦干上3天!”
如今,中国农村劳动力短缺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很多参加秋收的农民,都是外地赶回来参加抢收的,再让他们多花三天时间收拾这些“垃圾”,无疑是奢求
即便人力充足,对许多农民来说,收秸秆,就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负担。在江苏,算上政府补贴(苏北25元/亩,苏南35元/亩),农民每收一亩地的秸秆卖出去,到手的钱不到100元。如果没人来收,还要自己雇车把秸秆运去回收点,每吨秸秆运费还得花上几十元
农民算了这笔账,觉得一点也不值
作战路线有缺陷
各地都在劝告农民“秸秆还田”能增产,理论上一点也没错;实际上,有时候却不是这样。潘根兴是南京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他下乡考察时,常有农民反映,在一年两季、农时很紧的情况下,大量的秸秆铺在田中,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腐烂成养料。新的作物播种后,许多苗长在了秸秆上,自然长不好。农民形象地把这种“脚离了地的苗”叫做“吊死苗”
“秸秆还田”有时是好心办坏事。人们希望秸秆还田能够给新苗提供更多天然的养分,但秸秆分解得靠微生物来“作业”,微生物又需要吸收足够的氮才有力气来消化秸秆,结果反而是秸秆在和新苗争养分。如果上一茬作物的病虫害留在了秸秆上、传给了新作物,情况就更不妙。这种情况下,秸秆还田了,农民却不得不多施化肥、多打农药
如果秸秆还田这条路子行不通,其他的“作战”路线倒是还有几条。只是,在潘根兴看来,它们都各有各的缺陷
秸秆可以用来造纸。“但纸用完以后,还是废弃物。而秸秆制成了纸,其中含有的氮和磷没能得到利用,反而加大了废水处理的难度,比芦苇造纸的环境成本高。”潘根兴点中了一个“死穴”
秸秆还可以给牲口当饲料。但如今的农村早已不是田园牧歌的景象,大规模的养殖场大多建在城市周边。未加工的秸秆质量轻、体积大。一辆可以装1吨水的车,装煤可以装1.3~1.5吨,但装秸秆只能装200~300斤,等于1吨秸秆需要分5车运。运输成本决定了这不是划算的买卖
运输成本同样影响了把秸秆送去电厂这一条“直燃发电”的路。潘根兴看到,不少生物质发电厂现在反而转向了烧煤。“秸秆回收成本高,运输费用高,燃烧后的废灰又难以处理。相较起来,还是能够机械化生产的煤比较划算”
在潘根兴眼里,“看起来比较理想的办法”,是用秸秆制沼气。但是,在东北等寒冷地区,沼气只能在气温高的季节才能生产,而在江浙一带相对湿热又相对富裕的地方,“谁会愿意每天围着一个沼气池转,每天把里面的东西掏进掏出呢?”
更为重要的是,潘根兴指出,以上每一种方法都无法避免一个问题――浪费。秸秆中含有养分、能量和纤维,以上的每一种方法,都只能利用到秸秆的一种特性
制敌取胜有可行的战术
“人人有办法,处处皆烦恼”,潘根兴在一篇论文中这样形容目前的秸秆利用现状。那么,到底有没有既能完全利用秸秆,又切实可行的办法?
外企手握“锦囊”
丹麦诺维信公司是全球工业酶制剂和微生物制剂领域的主要生产商之一。周世丰是诺维信在中国的生物炼化业务的总监。他在电脑上演示了一幅秸秆切面的示意图:最外侧是红色的线条,这代表秸秆外层的“木质纤维素”。红色线条中间交错着的是蓝色和绿色的线条。蓝色线条的是“纤维素”。剩下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