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秦观词中佛禅思想.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秦观词中佛禅思想

论秦观词中的佛禅思想   摘 要:秦观因词而名,然论家多称之为“女郎”词。秦观一生坎坷,幼年丧父,两试不第,多次遭贬,多舛的际遇使其词蕴涵着更加深刻的身世之感、人生之叹。而导领其词作的思想更是杂以儒释道三家,以儒家出世为主留恋俗世,困穷不达时则以佛道为归旨。故其词以情释佛,以艳情写禅境,蕴含着更深刻的广阔的人生之思与命运之争的别样内蕴。现从禅宗意境切入,分析秦观词婉约特色中的别样意蕴 关键词:秦观词 佛禅 艳情 意境 秦观存词仅九十六首,但却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世人知其名多因其词。陈师道《后山诗话》云:“今代词手,唯秦七黄九耳,唐诸人不逮也。”足见其当时已为宋词大家。少游词的内容多涉爱情与贬谪,词风婉弱,与其诗有相似处,故后人称其曰“女郎”。然其“专主情致”,一往而深,“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的词作,感人至深,韵味无穷 少游一生坎坷,其词以情致取胜,情深至极,于离愁别恨中排解苦闷、体悟人生。冯煦《蒿庵词论》论其词曰:“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①正是道出其中的浓厚情韵。前人多论及秦观诗歌中的佛教思想,而其词作中隐含的佛教禅宗的超尘与情禅的思想多不为人所道,现从秦观与佛教渊源论起,剖析其词作在艳情中隐藏的深层的色空梦幻思想 一、秦观与佛教之渊源 秦观受佛教影响源于其家庭,他在《五百罗汉图记》中写道:“余家既世崇佛氏。”《瘗疟鬼文》中也说:“蹇吾妙龄,志于幽玄。”后来苏轼向王安石举荐他时也言他“通晓佛书”,王安石回书也说:“又闻秦君尝学至言妙道。”可见,秦观向佛多为时人所知,并有借此致仕之意。但事与愿违,绍圣三年(1096),他却因佛书而遭贬。然不可否认的是,佛教实与少游有着难分难解的因缘 秦观一生曲折,仕途不顺。这些外在的客观原因,都为他思想上的崇佛入佛埋下了伏笔。早岁的两试不第,少年时期的侠气不得而解,只有四处游历。这期间,他曾在江浙地区游览寺庙,交游僧侣,寄意山水,对科举仕途似有旷达的随缘自适之意,也是他佛教思想萌芽的时期,但这只是他一生坎坷的开始。元丰八年(1085)到绍圣元年(1094),可以说是他春风得意的九年,虽然其中也有两次贬谪的起伏,但整体上较为顺利。这一阶段的秦观既看到了仕途顺利,又看到了官场的黑暗与无奈。此间的诗词相对较少,更多的是政、论、策等实用文章。但从此时期文章中可以看出,这段时期是其佛教思想的发展成长期。官场的波诡云谲,让他心中升起无限感慨。绍圣元年之后,开始了秦观的贬谪生涯,也是其词作的丰盛多产期。这时候的秦观看透了人生无常,体会了人生的起起落落,其佛禅思想也趋于成熟,寓佛于情的表达方式,已经得心应手,炉火纯青。此时,他创造出了很多情韵禅意并盛的词作,如“后会不知何处是?”(《江城子“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千秋岁复杂的人生阅历、多面的性情互掺,导致了秦观内心逃往佛禅的倾向 秦观还常与僧侣交游,并和他们保持良好的唱和互动关系,其中有几人对他词中的佛禅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如高邮乾明寺的昭庆法师、诗僧道潜、杭州的辩才法师、云门宗的佛印法师,都与秦观保持着一定的联系。这些人对秦观词作中的佛禅思想,有着潜移默化的浸染作用,从其《心说》《艇斋》《精思》等诗文中可窥见其佛禅境界 另外,其师苏轼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对秦观也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苏轼向来看重秦观,二人亦时常交游僧道。秦观亦尝试调和三教,虽未达到其师的境界,但也独树一帜。秦观的诗文创作中,有着许多运用佛典,以佛理入诗的作品,如“无边刹境一毫端,同住澄清觉海间”(《和圆通院白衣阁二首》),“溪身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宿广林寺》),等等,这些作品的内容或游宿于禅院,或与僧别送离情,或发于神思,不一而足。其内容虽有时略显僵硬,却是其新创以情写佛手法的尝试,这也是其以佛禅入词境创作的基础 无论是从其家学渊源、人生经历,还是从其交往僧道,抑或是其诗文作品中,都表现了秦观与佛教,与禅宗的错综复杂而又紧密相连的关系 二、秦观词中的深情与佛禅 宋代是我国传统文化高度发达的一个朝代,陈寅恪先生有“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②的论断。北宋的学术文化精彩纷呈,儒释道三教皆有各自众多的信徒,都得到空前的发展。三教合一的思潮也潜滋暗长,影响了许多仕途不顺的文人 禅宗,又名佛心宗,是中国佛教一大宗派,其主张修习禅定,彻心见性。禅宗强调万物皆空的空观、一切本无的无观、以心为本的心观,以及明心见性的“本来面目”。禅宗内敛修禅的方式顺应了宋代人内敛的民族个性,这使得禅宗发展迅速。“禅宗之临济、曹洞、云门三系,天台、净土二宗,至宋代亦是各擅胜场。”在这种禅宗风行的大环境下,经历了人生起伏的“古之伤心人”秦观,看透了世间沧桑,历经了人世冷暖,开启了融佛禅于艳情的风格的新词创作。兼深情与禅韵为一体、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