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谈《新修玉篇》中标调注音
谈《新修玉篇》中的标调注音 摘要标调注音最初见于魏晋时期解经注经的随文释音中,后来的辞书包括《玉篇》《广韵》等也都有个别标调注音的情况。因为反切注音的缺陷很难避免,所以到了宋金之际,在政治环境宽松的条件下,辞书编纂者们开始大胆改良反切,在此情况下标声调辅助注音的方式得到普遍应用,金代邢准《新修?t音引证群籍玉篇》(1188)中大量的标调注音就能说明这一点。广泛地标注声调是该书不同于其他字韵书的突出特点,该书通过标调的方式弥补了辞书反切注音的诸多缺陷,是汉语辞书注音发展史中的有益尝试和重要补充,其中不少标调还从侧面反映了金代实际语音,体现出了较高的语音史研究价值
关键词《新修玉篇》辞书标调注音注音发展史语音史
一、 引言
汉语的声调特征在先秦时期已为人们所察觉,南齐沈约《四声谱》及“周?J善识音韵,为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南史“四声”的最早记载。汉语的四声之别被发现以后,特别是按声调分韵的韵书产生以后,人们对声调的认识大大增强。于是,辞书编纂者们在为汉字注音时除了使用直音和反切外还会标以声调,这从同时期的音义书中就能看出:
(1) 《经典释文 ??,《说文》“方血反”又边之入声。《埤仓》云:“弓末反戾也”
(2) 《经典释文 谏争,下作去声
(3) 《经典释文 并,步顶反,又并之去声
按,我们对《经典释文》一书做了穷尽性的考察,发现仅有上述三例标调注音
其中,“??”字“又边之入声”是指又音为“边”的入声读法,属直音与标调相结合的又音注音;“谏争,下作去声”是说下字“争”读为去声,属异读字的标调注音;“并,步顶反,又并之去声”与上列“??”字一样,同属直音与标调相结合的又音注音
同时期及之后的字韵书也常常会有声调标注,比如《宋本玉篇》中就有两例标调注音:
(4) ?c,音蒸,又上声,救助也
(5) ,力由切,又去声
“又上声”是指“?c”字有声母、韵母与“蒸”相同但声调为上声的音读;“又去声”是指“”字有声母、韵母与“力由切”相同但声调为去声的音读
《广韵》《集韵》中也各有一例声调标注:
(6) 《广韵“拯”字下曰:“救也,助也,无韵切,音蒸上声。”
(7) 《集韵?c韵》: ?c,旧说无切语,音蒸之上声。《说文》“上举也”,引《易》“?c马牡”
“拯”“?c”二字异体,在《广韵》《集韵》中它们都用了“音蒸上声”这样直音加标调相结合的注音。与音义书、字书不同,韵书本来就按声调分卷,其中每个字所在的平、上、去、入声一目了然,似乎不用标调,但在遇到个别不便造切语的字时,人们只好用直音加标调相结合的方式注音,《广韵》《集韵》中的“拯”“?c”字就是如此
以上的标声调注音都是零星的、散见的,而真正大量、成系统的标调注音则出现在金代邢准的《新修?t音引证群籍玉篇》(以下简称《新修玉篇》)一书中
二、 《新修玉篇》中的标声调注音
宋代《集韵》开始改良反切,将类隔切改作音和切,将很多反切上下字改成同等呼的字以便于拼合。但《集韵》反切中的生僻字及多音字仍有不少(如: ?\,?e没切;?,扃县切;绚,?Q县切;炼,郎旰切;韵,筠?颓校?,从而造成无效注音,这是反切注音难以避免的缺陷
到了金代,人们对反切注音的弊端有了进一步认识,在宽松政治环境的影响下,学者们开始大胆地进行增改。于是就在改良反切上下字的基础上大量运用声调标注来弥补反切注音的不足。这在《新修玉篇》一书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如:
(8) ?唬?居倦切,去声,限曲也,亦作?j
○《韵》又居转切,上声,冢土。又丘园切,园墙也。又巨贪切,?辉?曲墙也
(9) ,徒骨切,又班戛切,玉??也。又去声,取也
(10) 邝,呼光切,人姓。《何氏姓苑》云:“今庐江人。”
○《韵》又占晃切,上声。人姓,出庐江
标声调辅助注音是对汉字反切注音的有益补充,它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反切注音的缺陷。以上列三字为例:“?弧弊帧熬泳肭校?去声”因被切字生僻而在首音后标以声调;重音一“《韵》又居转切,上声”因切下字“转”字有上声和去声两读而标声调以明确音读。“”字后标有“又去声”,是说该字还有与“徒骨切”声、韵相同但声调为去声的音读。“邝”字“《韵》又占晃切,上声”,这是对“浊上变去”的标注音;根据汉语语音发展史,“晃”作为全浊上声字在宋金时期的北方话口语中已经变作去声(传统韵书中“晃”为上声),为“规范”口语音读,邢准在《新修玉篇》中做了声调标注
汉字的标调注音(或称为标声调辅助注音)是直音、反切等注音方法产生后人们用来弥补直音、反切注音缺陷的一种有效方式,但由于这种注音方式在《经典释文》《广韵》《集韵》《宋本玉篇》中都较少出现,所以它在我国辞书注音发展史中长期被忽视。现在我们发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