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评价、评述、认识、启示类设问的方法技巧.ppt

解答评价、评述、认识、启示类设问的方法技巧.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模板四 解答评价、评述、认识、启示类设问的方法技巧 “评价”,即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或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评述”就是对史学观点或历史材料进行分析评论。 评价、评述类设问含有这样的词语:评价、简评、评论、说明、证明、解释、你认为、如何理解、你的看法等。 认识、启示类的设问一般含有如下词语:认识、启示、说明、看法、见解、感想、观点;借鉴、经验教训、态度;建议、主张等。 评价类 历史评价=史实(即时间、地点、特定条件、相关主体、是否促进社会或生产力发展)+性质特点+影响(积极和消极)+结论。 评述类 一般分为三个步骤解答: (1)“是什么”,即从材料中概括出观点是什么或你同意的 观点是什么。 (2)“为什么”,即你的理由是什么,一般结合背景加以分 析论证,揭示事物本质。 (3)“怎么样”,即你对持有该观点的人有何评价,也就是 分析其观点对或错的根源,一般可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或理论的高度等方面思考。 认识类 一般认识、看法、说明类的设问,都侧重于从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怎么样的角度回答。解答这类题目,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把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思考,紧扣题目归纳总结出一些规律性认识。 启示类 一般从经验、教训方面思考,侧重于要怎么样、不要怎么样两大方面回答。 [例] (2010·江苏高考)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 请回答: (1)图①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①和图②所含信息之间的联系。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有何不同?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 (2)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是用来“解读”。图③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息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与其他图像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点? [解析] 本题主要以苏联20世纪前期的海报为命题切入点,考查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意在考查学生阅读图片、获取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的第一小问,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实现工业化的角度回答即可;第二小问,从经济体制、管理手段等角度分析即可;第三小问,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析即可。第(2)问的第一小问,由纺织工业为轻工业,而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即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抓住“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的关键信息,从海报内容、政治倾向等角度分析即可。 [答案] (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 不同:改变部分企业的国有性质,实行租让制;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高度集中管理。评价: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恢复了经济,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局势)。 (2)不准确。忽视轻工业发展,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特点:宣传海报多与重要事件有关;有明显的倾向性。 1.(2010·揭阳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其实,早在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就已经艰难地挪动了它的脚步了。改革是被迫进行的。清政府官员在“内乱”面前,犹能做“中华大帝国”的酣梦,直到洋炮的轰鸣从南方海岸传来,震撼了宫廷的坐椅,这才下决心“师夷长技以制夷”。先是做军火买卖,接着开矿山,修铁路,废科举,兴学堂,派留学生出国,以及官员出洋考察,等等。 ——《五四:知识分子的自治运动》 材料2:解体太缓慢了。这种速度,不但不能满足少数先觉者的期待,而且实际上,也不可能使中国免受挨打的耻辱与覆亡的危险,这样,政治体制的改革便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然而,最高统治者对于死亡异常敏感。在大独裁者、长期垂帘听政的慈禧看来,政改如同玩火,其结局只能加速以个人为中心的权势集团的崩溃,于是及时地把光绪帝及其政改计划给扼杀了。 ——《五四:知识分子的自治运动》 材料3:在1911年以前约十年间的中国精神生活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外国的影响。中国人对外国生活怀着好奇心理并且倾向于采用外国思想,这种情绪自从1860年前后已在慢慢地增长,到19世纪90年代以后又加速发展了,而在1905年以后达到了发狂的程度。 ——[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和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说改革是被迫的?这次改革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 (2)材料2中“政治体制的改革”指什么事件?结合改革措施说明:为什么在慈禧看来,政改将加速权势集团的崩溃? (3)根据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3中“19世纪90年代以后”思想“加速”“发狂”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的认识。 解析:本题以近代化史观综合考查对我国近代化历程的认识。第(1)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