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高中语文考卷中进行文言文翻译.doc

浅谈如何在高中语文考卷中进行文言文翻译.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如何在高中语文考卷中进行文言文翻译 吉林省九台市营城一中语文组 徐逸超 文言文翻译在高中语文试卷中一直是众多学生最为挠头的一道试题,也是整张高考试卷中得分率较低的一道试题。它在试卷中直接出题就有10分,同时翻译在整个文言文阅读中对于理解整篇文章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学生最关心的自然是那直接拿分的翻译题。根据以往的经验,我把文言文翻译句子分成以下几个步骤: 一、直翻实词。这里所谓的“直翻”就是纯粹的类似翻译软件似的直译。根据平时掌握和积累,以及对文段的简略分析,把句子中的所有词(不包括明显的常见虚词)都直译出来。每个词译时如意思不明确也可以把本义,基本引申义和常见义都译出来放在那。译时不太用考虑语境,只要求对词进行直译。 二、在第一步的直译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人名,地名,官职名,古代文化仪式和礼制,以及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惯用语。这些词在平常的学习和复习中一定要多积累,多理解,多识记,在翻译句子时千万不要把这些专用名词拆开来进行翻译。 例如: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宋史 黄庭坚传》)一句中,“舅李常过其家”不要译成“舅舅李氏常常造访他家”,李常是个人名,如果拆开翻译就闹大笑话了。 三、找出那些容易闹出笑话的专有名词之后,就要继续寻找句子中有没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了。先说古今异义词,中国的汉字从甲骨文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几千年的复杂演变,所以一些词的古义和今义有很大的区别,甚至是大相径庭,更有甚者是完全相反。如果这些词考生要用今义去翻译,那就会闹出很大的笑话。 例如:衡下车,治威严。(《后汉书 张衡传》)一句中,不能把“下车”翻译成“从车上下来” “下车”一词应译为“官吏到任”。 把握古今异义词的办法除了平时的认真积累外,有的词还可以通过分析字形的方法去理解字的本义和几个常见的引申义,从而避免因古今异义的问题而产生错误。再说通假字,通假字在辨别的时候比古今异义词还有困难些。由于通假字产生的原因很复杂,所以这些词往往隐藏得很深,不仅翻译句子时对于这些通假字无从下手,而且它们还对文言文理解构成巨大障碍。 例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中“景”字无论翻译成“景物,景色还是景观”都翻译不通。如果知道“景”通“影”,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像影子一样”就豁然开朗了。辨别通假字时可以在怀疑它是通假字之后根据它们“音同形异”或“形似音异”的原则加以大胆的尝试和猜想。“音同形异”时就联想和这个字发音相同的字;“形似音异”的时候就尝试去掉部首或偏旁,或者就更换一个部首或偏旁。以下我就演示以下如何推断出通假字。 例如: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后汉书 乐恢传》) 按照正常的翻译逻辑,“诸公”译为“许多人”,“多”译为“称赞”(这个词属于文言政事中的常用词,学生应该掌握),“其”译为“他的”,“行”译为“品行,德行”。所以第一句就应该译为:“许多人都称赞他的品行”。“连”译为“接连”,“避”译为“躲藏,隐匿”,“之”译为“代词,代前文说的乐恢”,但是第二句要翻译成“接连躲避乐恢”和第一句逻辑上说不通。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开始怀疑“避”字的翻译是否出现了偏差。我们继续看第三句制造语境。“遂”译为“就”,“皆”译为“全,都”,“不应”译为“不答应”,所以第三句就翻译为:“就都没有答应”。推导语境逻辑,乐恢品行优秀,大家都称赞他,于是大家怎么做了,乐恢却没有答应。根据逻辑,大家做的事情一定是“举荐”或者“征召”。但“避”字无论如何也译不出这个意思。所以我们大胆推断这个“避”一定是通假字。根据“形似音译”的原则,又根据联想推断在课内学过的《张衡传》中“连辟公府不就”的“辟”字就是“征召”的意思。所以,我们得出结论:“避”通“辟”,译为“征召”。 四、把特殊的实词处理之后,下一步我们就要注意各个词的词性在文中是否合理,有没有活用的情况。尤其是要注意谓语,宾语和状语位置的词。考试中在翻译句子题中比较常出现的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名词活用充当状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及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查找词类活用相对比较简单,只需要铭记这个词的基本词性,然后比较它在文中出现的位置,根据文言文语法规则区别是否出现了活用。主语和宾语位置多为名词或代词,谓语位置多为动词或形容词,个别时候是介词,状语位置多为副词,这里也是名词作状语最常见的地方。使动用法最主要强调的是主语做出动作的目的性,以此区别动词是正常使用还是使动很有效。 例如: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陆游《书巢记》) 这句话中的“病”和“上”就属于活用。“病水”中“水”是名词,根据句意,“病水”应为动宾关系,所以“病”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担心”。“上而为巢”,“为巢”是动宾关系,译为“建造房屋”,那么“上”一定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向上”,本文译

文档评论(0)

ktj8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