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章混沌动力学和模糊神经网络概述
第一章 混沌动力学和模糊神经网络概述
第一章
混沌动力学和模糊神经网络概述
1.1. 混沌动力学
混沌的发现及混沌动力学的建立是由来自不同领域的众多科学家共同完成的。混
沌是确定性系统中存在的类随机运动,由与之相联系的动力系统来描述。混沌是自然
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如在化学中(Belouzov-Zhabotinski 反应) ,在非线性光学中(激光) ,
在电子学(Chua-matsumoto 电路) ,在流体动力学(Rayleigh-Bénard 对流)等。实际上,混
沌不仅是一个数学概念更是被仔细观测并剖析的物理现象。从本质上说,混沌是一种
关于过程的科学而不是一种关于状态的科学,是关于演化的科学而不是关于存在的科
学[8]-[11]。混沌行为的最本质特点是非线性系统对于初始状态的极端敏感性,即两条
初始值有着微小差别的轨道随着时间的演化而指数分离。
1.1.1. 混沌动力学的形成与发展
法国著名数学家庞加莱(J. H. Poincaré)是混沌动力学研究的鼻祖。1881~1886 年间,
Poincaré 创立了微分方程的定性理论。在对天体力学的研究中,他指出三体问题通常
是不可积的,在同宿点附近,相空间轨迹是非常复杂的。该结果被认为是动力系统中
具有混沌特征的第一征兆。随后,人们对同宿点附近的性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逐步
5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混沌控制与同步
认识到混沌动力学的复杂性与同宿点的关系[12]。
从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混沌科学迅猛发展。1954 年,苏联数学家柯尔莫哥
洛夫(A. N. Kolmogorov)在探索概率起源的过程中发表了《哈密顿(Hamilton)函数中微
小变化时条件周期运动的保持》一文,得出了哈密顿系统中完全可积的系统在受到足
够小的扰动后,绝大部分非共振环面仍可保留下来的结论。20 世纪 60 年代初,该结
论由Arnold 和Moser 等人加以完善和证明,即为后人所称的KAM 定理[13]-[15]。1964
年,乌克兰数学家沙尔可夫斯基(Sarkovskii)发现,如果单峰映射f 具有周期p ,则在
Sarkovskii 序列意义下,一定导致存在周期q ,这一结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却鲜为
人知[16]。随后,美国数学家斯梅尔(S. Smale)提出“马蹄”数学模型[17],它是相空间
中的一种拓扑变换,为理解动力系统混沌性质提供基础。Smale 指出“马蹄”存在一
个混沌不变集,且在“马蹄”内有无穷多周期点和无穷多不稳定的无规则的震荡轨迹。
1963 年,美国科学家洛伦兹(Lorenz)在研究大气对流时,发表了著名论文《决定性的
非周期流》,提出了Lorenz 方程。Lorenz 用数值方法揭示了该方程中存在混沌运动,
并发现混沌极端敏感于初始条件这一基本性态,即“蝴蝶效应”。
20 世纪70 年代,混沌学作为一门新的科学正式诞生。1971 年,法国物理学家茹
厄勒(D. Ruelle)和荷兰数学家塔肯斯(F. Takens)共同发表《论湍流的本质》一文,首次
利用混沌吸引子的结论解释了湍流产生的机制[18] 。1975 年,华裔数学家李天岩
(Tianyan Li)和美国数学家约克(James A. Yorke)发表题为《周期三意味着混沌》的著名
论文[19]。首次引入“混沌”一词,并给出数学上的定义。1976 年,美国生态学家罗
伯特 ·梅(R. May)在《Nature 》上发表了题为《具有极复杂的动力学的简单数学模型》
的论文,首次揭示了虫口模型(Logistic 方程) 中通过倍周期分叉走向混沌[20] 。
1978~1979 年,费根鲍姆(M. J. Feigenbaum)对May 提出的方程进行研究,发现混沌具
有一些“普适性”[21]。例如,倍周期分叉过程中分叉间距的几何收敛率为 4.6692 …
6
第一章 混沌动力学和模糊神经网络概述
是个常数,这就是著名的Feigenbaum 常数。此外Feigenbaum 还把相变临界态理论中
的普适性、标度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