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第89中学2014—2015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doc

长春市第89中学2014—2015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长春市第89中学2014—2015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一、基础知识 (一)按要求填空(5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2分) ①秽气( ) ②细菌( ) ③磨面( ) ④鳏夫( ) 2.根据成语填空(2分) ①( )高气扬 ②义不容( ) ③深居( )出 ④万( )俱寂 3.文学常识填空(1分) 《金岳霖先生》的作者是我国现代 家、散文家、戏剧家 (人名)。 (二)名句积累与运用(10分) 4.□□□□□,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5.但愿人长久,□□□□□。(苏轼《水调歌头》) 6.陶渊明的《饮酒》中,反映诗人生活志向,悠然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句子是:□□□□□,□□□□□。 7.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句子是: □□□□□,□□□□□。 8.李商隐的《无题》中用比喻象征手法极写相思之苦的句子是□□□□□□□,□□□□□□□。 9. 范仲淹的《渔家傲》诗中抒发将士们建功立业的感慨和思乡忧国情怀的句子是:□□□□□□□,□□□□□□□。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0.本文作者是 (人名),字希文, (朝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1分) 1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 ) ③霪雨霏霏 ( ) ④微斯人 ( ) 12.岳阳楼是观赏洞庭瑚景象的最好立足点,作者登高望远,是从哪些角度展现洞庭湖之景的,这些描写突出了洞庭湖景致怎样的特点? (2分) 13.作者在文章第二自然段已经总写了洞庭湖景象,请你谈谈为什么在三、四段又对洞庭湖的阴晴变化进行了具体的描写?(2分) 14.选文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就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人生难免会有失意和苦痛,学过本文后,你认为我们应以怎样的态度渡过难关?(3分)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 吾始至南海 苏轼 吾始至南海①,环视天水无涯,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也?”已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中,九洲在大瀛海②中,中国在少③海中。有生孰不在岛者?譬如注水于地,小草浮其上,一蚁抱草叶求活。已而水干,遇他蚁而泣曰:“不意④尚能相见尔!”小蚁岂知瞬间竞得全哉?思及此事甚妙。与诸友人小饮后记之。 (选自《苏东坡传》) 【注释】①南海:即今天的海南岛。苏轼晚年被贬之地。②瀛海:浩瀚的大海。③少:小。④意:料想。 1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①环视天水无涯( ) ②有生孰不在岛者( ) 16.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也?” 17.近代学者林语堂读过此文说:苏东坡也许是克己自制,但从未失去那份诙谐。选文中苏轼以蚂蚁的遭际设喻,表明了怎样

文档评论(0)

ktj8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