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要改革.ppt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农村居民收入 50年代初,农民人均收入为108.4元。60年代农民人均收入135.66元。 70年代初,农民收入增长缓慢。1973年,人均收入135元。1977年人均收入150元。 70年代末,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收入增长较快。1979年,人均收入301元。80年代,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加快。农民人均纯收入,1983年795元。1986年1000元。1989年1431元。80年代,农民人均收入为1089.66元。 城镇居民收入 1950年,所有制单位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为557元。 1962年,全民所有制单位人均年工资544元。 1969年,职工人均年收入为570元。 1979年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各行各业迅速发展,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职工人均工资675元。1991年职工人均年工资4714元 。 假如你是一名改革的策划者,你认为当时应先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还是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的改革应该首先从农村开始,还是从城市开始?请说出你的理由? 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邓小平·1978-12 材料一 在中国,在一个很长时期内,农民是人口的主体,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和农业的状况如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极大。 材料二 以政社合一,“三级所有……为特征的人民公社……高度行政化,经营管理过于集中,排斥市场机制,农民缺少自主权,干活“大呼隆”,分配“大锅饭”,缺乏内在激励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 历史原因: 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压抑农民积极性 现实原因: ①农民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无农不稳 ②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先是在安徽、四川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 向全国推广,逐步形成家庭承包责任制 试行 推广 深化 变革生产关系 结合上述材料,总结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的生产力 促进了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生产力 劳动者积极性 生产关系 发展 调整 ■ 1949—1956年: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 1956—1978年: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 ■ 1978—1992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 ■十四大后,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 2000年底,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知识归纳: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

文档评论(0)

希望之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