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林徽因《别丢掉》的阐释.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林徽因《别丢掉》的阐释

冰泉下的急流 情与理的互渗 ——对林徽因《别丢掉》的阐释 沈国辉 摘 要:作为一代新月派才女,林徽因有不少诗歌作品,其中,《别丢掉》绝对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由于其意向迷离,隐幽和寂寞的情感隐幽和寂寞的情感隐幽 一、读者纷说 林徽因的《别丢掉》写于(民国)21年(1932年),载1936年3月15日《大公报·文艺副刊》,作品完成4年才投递发表,作者有何意图?其间作品是否增删?都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嵇景洋以之为“纪念徐志摩遇难四周年而创作的怀人作品”可能是误读。这是一首缅怀和追忆逝情的诗,写出了抒情主人公隐幽而寂寞的情感。甫一发表,就引出不同的纷说和解读。 朱自清在《新诗杂话·解诗》特别开解此诗,认为:“这是一首理想的爱情诗,托为当事人的一造向另一造的说话;说你‘别丢掉’‘过往的热情’,那热情‘现在’虽然‘渺茫’了,可是‘你仍要保存着那真’。……总而言之,我还恋着你。”这里未言明情感倾诉对象,只以“一造”“另一造”泛称,是传统解释。 嵇景洋的《〈别丢掉〉读后感》认为,体现了“生者对于死者至死不渝的爱意和怀念”,全诗的表达方式是以心理独白为主体构筑意象抒发情感。其分析方向大致正确。 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悼亡诗。如,阿蔡的《别丢掉……》认为,“《别丢掉》竟是一首悼亡诗、怀念诗、抒情诗!”“《别丢掉》作于1932年夏,但迟至1936年才发表。延迟发表,一是可能因为内容不宜在当时发表的关系;二是诗人有感于时光流逝,徐志摩已渐渐被人遗忘,因此有拿出来发表以提醒自己、抚慰亡灵的意思。”可能更近于正解。 可以基本确定的是,对此诗的理解,逐渐由两情相悦的泛称指向具体对象,即诗人对曾经的恋人徐志摩的怀念之情。问题在于,为什么她要写得这样含蓄唯美,隐幽1931年11月19日,为赶赴北平聆听林徽因的一场建筑艺术演讲,徐志摩乘坐邮政飞机失事于济南。 那么,林徽因对徐志摩的态度又如何呢? 林徽因之父是民国司法总长林长民,有家学渊源;林徽因接受中西文化熏陶,1916年和1921年两次随父赴英国学习,深受西式教育:多才多艺,善音乐、绘画、建筑、诗歌;个性独立而要强,她在《悼志摩》一文中谈到徐志摩除诗歌之外,也是兴趣广泛,多才多艺,如喜欢天文,热爱科学,甚至翻译过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研究戏剧和绘画,喜欢中西音乐。同样的志趣相投,同样的多才多艺,这是二人发展成为恋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林徽因的情感与理智 林徽因具有现代独立人格与个性,同时又不失传统美德及本质,集才气和美丽于一身。她依从父亲的意愿,断绝了与徐志摩的热恋,1924年与梁思成成婚。但她始终在情感和理智之间摇摆。在《纪念徐志摩去世四周年》一文,她自陈:“据我看来:死是悲剧的一章,生则更是一场悲剧的主干!我们这一群剧中的角色自身性格与性格矛盾;理智与情感两不相容;理想与现实当面冲突,侧面或反面激成悲哀。日子一天一天向前转,昨日和昨日堆垒起来混成一片不可避脱的背景,做成我们周遭的墙壁或气氲,那么结实又那么飘缈,使我们每一个人站在每一天的每一个时候里都是那么主要,又是那么渺小无能为!”可见,她是一个很矛盾的人,但确对徐志摩怀有难以割舍的感情。一个明证就是,徐志摩罹难之后,她请丈夫梁思成捡了一块飞机的残骸木板拿回北平,悬于卧室。 但林徽因同时又忌惮于世俗的流言,在与徐志摩的关系上对外多有掩饰。《悼志摩》带有明显的掩饰痕迹,前面部分多称“我们的好朋友”,慢慢才转向“我的朋友”和“我”“他”,甚至特别提及“我们夫妇”以避嫌,理性色彩浓厚。随着四年情感的积淀、酝酿和发酵,写于1935年的《纪念徐志摩去世四周年》一文的叙述风格发生明显变化,纯为两人之间的对语,表达了她对徐志摩之殇的悲痛难忍。王少元《徐志摩与他爱过的三位女性》概括:“面对徐志摩的意外早殇,三位女性的心态各有不同。林徽音是‘憾’、张幼仪是‘怨’、陆小曼是‘悔’”。说得很是到位。也许,经过刻骨铭心的思考,林徽因才真正认识到,徐志摩才是她最爱的人!“你的心情永远是那么洁净;头老抬得那么高;胸中老是那么完整的诚挚;臂上老有那么许多不折不挠的勇气。”“我们这写诗的动机既如前边所说那么简单愚诚。”笔者所见都是扑天盖地的“我”“你”和“我们”。认识到徐志摩的正直、真诚是导致林徽因无法割舍与徐志摩恋情的第二个重要原因。而徐志摩因己而死更是林徽因无法回避又无法面对的困境和折磨,这使其不断反刍与徐志摩的相识、相爱过程,其情感最终倾向徐志摩。 三、推论 王少元《徐志摩与他爱过的三位女性》说,“林徽音对徐志摩的感情到底如何,为什么和志摩刚一中矢便折翼而返,绝情于志摩为什么又藕断丝连,频频书信往返?身为大家闺秀、梁府之媳的林徽音一直到死三缄其口,而且徐志摩写给她的大量的书信和诗文,至今下落不明,也不知落入谁手。想来此中定有难言之隐吧。” 承前所述,林徽因对于徐志摩始终游走于

文档评论(0)

2017ll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