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水污染控制微生物工程.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章水污染控制微生物工程解读

影响污泥颗粒化的主要原因 负荷 水流与产气 水力停留时间(HRT)和上流速度 悬浮物 厌氧生物处理系统的影响因素 产甲烷阶段是厌氧消化过程的控制阶段,在讨论厌氧生物处理的影响因素时,主要讨论影响产甲烷菌的各项因素 第三节 污水脱氮除磷技术及其微生物原理 一、污、废水脱氮、除磷的目的和意义 污水一级处理去除废水中的砂砾及大的悬浮固体 污水二级处理去除废水中的大部分的可溶性有机物 二级处理出水中的氮、磷未能达到排放标准 氮、磷是生物重要的营养源,排入天然水体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 二、生物脱氮原理和过程 三、污水脱氮工程技术-(一)生物脱氮工艺 三、污水脱氮工程技术 1)好氧段:脱碳硝化 脱碳——氧化去除BOD、COD 硝化——NH3/NH4+→NO2-→NO3- 硝化反应消耗碱度,因此要加碱,防止pH值下降 2)缺氧段—反硝化 反硝化:NO3--N还原为N2,溢出水面释放到大气 碳源:既可以投加CH3OH,也可引入原水中BOD 2. 缺氧—好氧生物脱氮系统(A/O工艺) A/O工艺脱氮原理 1)缺氧反硝化 反应:NO3-—N反硝化还原为N2,溢出水面释放到大气 碳源:原水中BOD 硝酸盐来源:回流出水中的硝化产物 A/O工艺脱氮原理 2)好氧脱碳硝化 脱碳——氧化去除COD 脱碳菌——好氧有机物呼吸的细菌,以有机物为碳源 硝化菌——好氧氨盐呼吸的细菌,以 碳酸盐为碳源 (NH4+→NO2-→NO3-) A/O工艺脱氮原理 提问:硝化脱氮时有时需要补碱(Na2CO3或NaOH)? 硝化作用消耗碱(NH4+、CO3-),水pH下降;补充碳源、升高pH 提问:硝化菌世代周期长,容易从活性污泥系统中被洗掉,如何解决? 挂生物膜或投加悬浮填料 定期投菌 2.反硝化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 溶解氧,溶解氧应控制在0.5 mg/L pH, pH是7.0-7.5 温度 20-40℃ 碳源 反硝化细菌属于异养型微生物,反硝化过程 需要补充碳源。 三污水除磷工程技术 (一)除磷菌 除磷菌是一类特殊的兼性细菌,在好氧或缺氧状态下,能超量地将污水中的磷吸入体内,使体内的含磷量超过一般细菌体内含磷量的数倍,这类细菌被广泛地用于生物除磷。 活性污泥中可分离出60多种除磷细菌:肠杆菌属、放射土壤菌、枯草芽孢杆菌等。 (三)污水除磷工艺 1、厌氧—好氧(A/O)除磷工艺 2、弗斯特利普(Phostrip)除磷工艺 3. A2/O工艺 厌氧/缺氧/好氧系统 (四)生物除磷的影响因素 1.溶解氧 2.硝酸氮和亚硝酸氮 3.温度 4.pH 5.BOD负荷 6.污泥龄 厌氧污泥:由兼性厌氧菌和专性厌氧菌与废水中的有机杂质形成的污泥颗粒。 呈灰色至黑色, 有生物吸附作用、生物降解作用和絮凝作用,有一定的沉降性能; 颗粒厌氧活性污泥的直径在0.5mm以上。 微生物的组成主要有六种: 由外到内水解细菌、发酵细菌、氢细菌和乙酸菌、甲烷菌 、硫酸盐还原菌、厌氧原生动物 其中产甲烷丝菌是厌氧活性污泥的中心骨架 (一)厌氧污泥的性质和组成 (一)厌氧污泥的性质和组成 (二)厌氧污泥净化废水的作用机理 四阶段理论:复杂污染物的厌氧降解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水解阶段、发酵阶段(又称酸化阶段)、 产乙酸阶段、产甲烷阶段 复杂有机物 1水解 2发酵 脂肪酸 乙酸 H2 + CO2 3产乙酸 CH4 + CO2 H2S+ CO2 硫酸盐还原 硫酸盐还原 4产甲烷 4产甲烷 硫酸盐还原 四阶段理论 1.水解阶段 在细菌胞外酶的作用下大分子的有机物水解为小分子的有机物 2.发酵阶段 梭状芽孢杆菌、拟杆菌等酸化细菌吸收并转化为更为简单的化合物分泌到细胞外,产物有挥发性脂肪酸、醇类、乳酸、二氧化碳、氢气、氨等 3.产乙酸阶段 上一阶段的产物被进一步转化为乙酸、氢气、碳酸以及新的细胞物质,这一阶段的主导细菌是乙酸菌。同时水中有硫酸盐时,还会有硫酸盐还原菌参与产乙酸过程。 4.产甲烷阶段 乙酸、氢气、碳酸、甲酸和甲醇等被甲烷菌利用被转化为甲烷和以及甲烷菌细胞物质。 经过这些阶段大分子的有机物就被转化为甲烷、二氧化碳、氢气、硫化氢等小分子物质和少量的厌氧污泥。 四阶段理论 pH 温度 营养物与微量元素 有毒物质 氧化还原电位 指的是反应器内的pH值,因为废水进入反应器后,水解、发酵好人产酸反应会迅速改变溶液的pH;水解菌和产酸菌:pH 5.0-8.5;甲烷菌:pH 6.5-7.8这是厌氧生物处理所应控制的范围,如果挥发酸积累,可加草木灰、氨水和石灰调节 常温:10-30℃;中温:35-40℃;高温:50-55℃;多采用中温消化 在实际应用中,一般考虑最多的是维持微生物对碳、氮、磷营养需求的平衡。厌氧微生物对N、P等营养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