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考古发掘报道描写要有质感
考古发掘报道描写要有质感 台湾《联合报》最近对陕西咸阳汉景帝阳陵的考古发掘作了报道(见2000年10月16日《参考消息》第8版)。报道对墓内发现的大批裸体彩俑作了绘声绘色的描写,读来如同看见了一个个活生生的真人,质感很强,真不失为一篇出色的考古发掘报道
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多为几千年前的古物,为现代人所不知。而考古发掘报道是让今人看的,如果只用古字、古词简单罗列出土文物的古称,读者必定会不知所云,当然也就起不到报道的作用了。细腻入微地描写出土的重要文物,赋予文物以真情实感,读者便能在今天形象、真切地感知其为何物,考古发掘报道帮助读者了解和研究古代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科技、艺术情况的作用便在其中了。考古发掘报道的这种描写,就是考古发掘报道的质感。这对报道的成功与否是极为重要的。写作的质感越强,就越有可读性和吸引力,越能发挥报道的作用
台湾《联合报》的报道做到了这一点。它是这样描绘出土男俑的:它们“高约60厘米,没有手臂,遍体彩绘。头面、躯干、下肢涂橙红色,似人的肌肤;头发、眼眉、胡须、瞳孔呈赭黑色;前额、两鬓及后脑勺上有一条宽2厘米的鲜亮朱红色带”,“脸型方园、阔、长都有,表情或喜悦、或冷淡,或柔和、或骄傲。天庭饱满,神态沉静”,“虽然陶俑仅有真人的三分之一大小,却完全合乎人体比例”。这种工笔画似的描写,就如将数千年前的古物原式原样地摆在了今人的眼前
我国文物考古界十分重视考古发掘报道的这种质感。1971年和1972年,我曾两次对我国两起重大考古发掘作了报道。在1971年7月23日的新华社消息中,我提到了1968年在河北省满城县汉墓中发现的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子的两套“金缕玉衣”。报道稿送郭沫若同志审阅时,他嫌我对两套“金缕玉衣”“着墨太少”,拿起笔来,就在稿上添了如下一段话:墓中的“随葬品工艺水平都很高。其中有第一次发掘出来的两套金缕玉衣。这两套金缕玉衣,是以玉石琢成长方形的小薄片,四角穿孔,并用黄金制成的丝缕缀联而成,贴身穿在尸体上,企图保存尸体不朽”。这一既有描写、又有解释的补充,就使读者知道“金缕玉衣”为何物、有何用处了,质感很强。由此也使读者了解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情况,以及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工艺水平
1972年7月30日新华社播发的我写的关于长沙市郊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的报道中,一些文物考古专家也作了一些增强报道质感的补充。如对于墓中出土的重要文物――一幅呈“T”字形的帛画的描写,也从比较简单抽象,变成了比较详细和具体生动。主要是添上了如下一段话:“画幅长2米多,上宽92厘米,下宽47厘米,角上缀有飘带……整个画面,从上到下,表现了地下、人间、天上的景物。这些景物有的出自神话传说,如羿射九日、嫦娥奔月等故事。有的出自当时阶级社会的生活。有的想象,有的写实,线条流畅,描绘精细,色彩绚丽而对比强烈。”通过这样的描绘,那幅帛画的形状、大小、内容、工艺水平等都生动具体了,就像挂在了读者的眼前。有了这样的质感,报道即大为增色。周恩来总理很重视和支持考古发掘的宣传报道。他同意这篇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的报道,认可专家们对上述帛画的描写,还将稿中对帛画的评价“古代帛画中空前的杰作”改成“古代帛画中前所未见的杰作”,使这篇报道更加妥当而留有余地
出土文物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们不但具有重大的科研、学术和宣传、教育价值,而且具有难得的欣赏和文化享受价值。它们具有不可再生性,极为珍贵。对其中重要的出土文物,完全值得用浓墨重彩去加以描写;不仅让它们从地下走到地上,重见光明,而且要让它们走向广大人民群众,走向世界,发挥它们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记者应该重视考古发掘报道,珍爱出土文物,视它们为中华民族的光彩和骄傲;怀着这样的情感去描写每一件值得描写的重要文物,努力增强考古发掘报道的质感,提高考古发掘报道的水平。
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静脉曲张疾病》课件.ppt VIP
- 学习贯彻《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PPT:持之以恒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附文稿).pptx VIP
- 仙溪志-宋-黄岩孙.pdf VIP
- 小学道德与法治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学科学 爱科学教案(2025秋).doc
- SL∕T 821-2023 节水规划编制规程.pdf
- 部编版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8课《我为班级作贡献》精美课件.pptx VIP
- 护士注册体检表-(正式).doc VIP
- 检查检验分级管理制度.docx VIP
- 第4课(牛字旁)课件 2025小学生书法通用版二年级下册.ppt
- 智能世界2035报告.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