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组织的想像力与胆识.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环保组织的想像力与胆识

环保组织的想像力与胆识 冯永锋 利用2011年国庆的黄金假期,我去一座不知名的枯水秃山,找了个风水先生,预测一下中国民间环保组织的未来。只见此人双目微闭,嘴唇微动,白发微飘,道袍微颤,十几分钟或者几十分钟之后,吐出了800字真言,说,好光景倒是有,可能十年,也可能二十年;想要再多,没有了。 按照我所读到过的公民社会发展趋势理论,未来的中国应当出现大量的社会组织才是,怎么在一个大门不迈二门不出三门不启的道士眼中,民间环保组织或者说民间公益组织会只有如此短暂的社会需求? 道士当然是不会给我解释的,他摇头摆尾地走向了他的关房,对他来说,封闭在个人清洁世界远比向众生说法来得安全和可靠。我只能自己寻找解释,我想当然地认为,也许公民社会的真正标志,是组织体系的消亡,而不是新类型组织的诞生。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将不再仰仗于任何组织的吸附、协作、恩典和挂靠;人与人间的关系,将变成更加动态的“志愿者型”关系,随时可能组合,随时可能解散。在诸多类型的团聚与分散中,人们发现无组织无预谋的社会,其实比有组织多阴谋的社会形态更加美好。所有的组织都有冷漠性、迟滞性和被动性,也都有腐败和不作为的可能,与其把希望寄托给组织,不如把希望寄托给自己。 于是中国民间环保组织显然就有些悲摧了。世界上有一些地方,其某些行业还是遵循了兴起、繁盛、衰退、消亡等阶段的,而且每一个阶段都相当的漫长,都充足地展示着这个阶段的必然特征。而中国有很多行业,却都是短促的,每个行业不待真正兴起就已经好像繁盛,不待真正繁盛就好像已经衰退,不待真正的衰退就已经面临消亡,不是被新技术新社会形态所取代,就是自己不思进取导致社会的抛弃。 在这样的时候,中国的民间环保组织需要什么样的想像力和胆识呢?纵便命该如此,纵便中国尚未出现每个县都有足够多的环保组织的时候,环保组织就可能退出历史舞台,但十年、二十年,也是应当珍惜的。我们该如何珍惜呢? (小题)筹资的想像力,在微博时代 霍岱珊为社会所熟知,是他从1998年开始,就在考察淮河的污染,不顾威胁揭示淮河污染的真相。十多年间,这个“工作”让他获得了足够的尊敬,但同时也逼迫他寻求机构和自身的发展。霍岱珊确实是在发展的,他现在的绝大部分精力,除了用于构建淮河两岸的监督体系之外,更多的心思,花在给淮河两岸村庄安装生物净水器上面。 生物净水器是一个日本博士的发明,无偿提供给“淮河卫士”使用。但技术指导人家可以帮忙,安装和运营的费用,就得“淮河卫士”自己去筹集。霍岱珊计算了一下,大体给一个村庄安装一台生物净水装置,需要30万元左右。此前他安装的几个村庄,用的钱,都是七拼八凑来的,真正大笔的捐助,尚未善心人士给出。 这几年霍岱珊声望渐起,他的故事被许多人传诵,他创造了与污染企业合作的“莲花模式”之后,这几年又创造了和有意愿保护环境的地方政府合作的“桐柏模式”。这些工作和声望积累,让他频繁地获取了诸多环保领域的奖项。可很多奖项是不给钱的,给他颁奖与其说是对他的鼓励,不如说是借他的故事来给发奖者自己抹粉涂金。颁奖现场,往往也是名流云集,但名流往往都是无情的,听了他的故事,没有几个人会涌起与他合作的念头。因此,霍岱珊虽然频繁在全国各地出席各种颁奖仪式,但最终在筹资上的收益,或者说业务伙伴的发现方面,并没有太多的突破。 有人责怪霍岱珊的无能,说他不擅长和企业家谈判,不擅长和基金会交流,不擅长与社会资源合作。过去,募捐的理论,一般都指向富裕人士,美国的经验也表明,20%左右的人,至少提供了80%的公益赠款。而80%左右的人,最多只供应了20%的公益款项。这给了不少筹资律师以明显的风向标,让他们成天把精力,散落在与富家子弟来往上。 但微时代的来临可能会改变这个状态。公益组织或者说环保组织将很可能在募捐的两个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一是富家大笔捐赠将可能转换为平民的“零钱慈善”,一个陈光标固然可抵上几万个普通百姓,但几亿普通百姓肯定超过十万个陈光标。二是灾难型的捐助将日渐向常态型捐助转化,我们不可能等着出现了重大灾难再开始“被单位要求去排队捐款”,我们完全可以平时都随手捐上几块钱。 在这个时代,霍岱珊怎么办?他是不是可以与一个基金会合作,一个村庄一个村庄地开展定向募捐?中国的大城市虽然多,但大城市里举办的公益募捐活动却很少。难道没有一种可能,每周举办一场小型的募捐活动?一次只需要募集上30万元,一次只帮助一个村庄。这个活动再配合网络上和微博等线上平台,长期举办下去,霍岱珊们的公益计划,是不是就有拨云见日、青天顿开之感? 环保组织也是一个社会集成的行业,这样的工作,霍岱珊如果不敢想,基金会为什么也不敢想?天天不知道该如何把钱花出去的基金会不敢想,大型门户网站们为什么也不敢想?大型门户网站不敢想,以想像力和创意力著称的众多青年环保人士们,为什么也不敢想? (小题)和同行在一起,还是不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