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非实证方法.ppt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讲 非实证方法 在获取社会科学知识时,一些研究者往往并不或不完全同意实证方法。他们相信,有其它的一些方法,运用它们能比运用实证方法更可能获得真实的结论。 一种重要的非实证方法是理解方法。 一、理解方法 1,社会科学研究中采用理解方法的根据 A,社会与自然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 自然界或自然现象是无意义的,是客观的。社会或社会现象有着不同于自然现象的特殊性, 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社会是人创造的, 它蕴涵着创造它的人价值与意义。 不同的研究对象要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 B,社会科学研究者不能完全采用旁观者的方法进行研究。 研究者往往存在于所研究的社会中,他参与了所研究的社会现象的形成。 自然科学家一般不是他所正研究的现象的参与者。 C,要深刻地理解社会现象,不能完全用客观的、旁观者式的方式进行研究。 一方面,社会科学家不仅仅要对现象的进行观察与解释(explanation),还需要理解(understanding),从而抓住社会的意义。 客观性的研究不能获得社会现象的意义与价值。因此难以深刻地理解社会现象 另一方面,社会现象往往通过大量一次性、不可重复的事件表现出统计规律性, 它没有自然现象的那种普遍性、一致性。 作为对社会现象进行合逻辑解释的知识体系不可能统一地、毫无例外地解释所有相关社会现象。 因此,甚至有人提出,运用实证方法所获得的普遍性因果知识不能真实地把握具体的社会现象。 在一些人文社会科学家看来,如果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人文科学研究只采用自然科学方法,自身没有独特的方法,它最终将失去对现实的个人与社会现象的真实理解,失去对其丰富意义的领会。 罗蒂:在“预测还是一个理论被归入‘科学’的必要条件”时,“我们对是否把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或文学批评归入科学感到犹豫不决,因为这些学科似乎都无法回答‘如果我们这样做,事情将会怎样?’这种形式的问题。” 二、理解方法的主要内容 1,方法的基本思路 其目的不在于寻求社会现象之间的逻辑关系, 而是理解和弄懂它们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对人的价值或意义. 这种方法将社会现象看作是一个有意义的材料,社会科学家不能只是被动的收集资料、客观地描述它们,而从现实生活整体出发,对它们进行解释,发现它们之中的意义和新的秩序。 布东:为了解释任何一种社会现象,不管是人口学的现象,还是政治学、社会学或其他特殊的社会科学中的现象, 我们都必须重建与此种社会现象有关的各种个人动机, 并把这种现象看做是受这些动机所支配的个人行为的总和的结果。无论所要解释的是何种现象,如特殊性、统计规律、质量或者数量资料的总体等,这个命题都是有效的” 2,理解何以可能 A,理解的一个基础是人的共同性。 在任何时代和社会中都存在共同的普遍的生命体验的人心这一共通性, 它保证了生产出社会现象的人(如文本的作者、历史事件的参与者)与理解者的“心灵相通”,理解者才可以走出内心世界,进入被研究现象所关涉的人的内心世界。 B,理解的另一基础是“爱”或“同情心”。 人的共通性是实现理解者走出自己内心世界进入被研究现象所关涉的人的内心世界的基本条件, 除此以外还需要一个条件, 这就是“爱”或“同情心”。 只有具备了爱心或者同情心,人们才能进入他人内心,才能做到与他人“心心相通”,将自己融入所关涉的人的内心,达到真正的理解。 2,具体的过程 A,获得包含价值的事实 获得的不是客观的社会事实,而是具有特定意义的事实。 这种事实不能完全通过科学的方法获得。 这种事实有如美的经验、具有伦理价值导向的经验等。 伽达默尔称为艺术经验。 2,前见 前见是进行理解的思想背景 处于特定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的理解者具有特定的思想背景。 在理解某一社会现象时,理解者往往会把他自身所具有的思想背景加入到理解活动之中。 理解者的思想背景预先决定了他的理解,理解某种社会现象时其实是把理解者的前见加入到这种理解过程之中。 由于研究者、社会现象以及理解活动的历史性,前见不仅不可能消解,而且是理解得以发生和实现的前提和基础。 3,视阈融合 指解释者与社会现象在理解活动中彼此向对方开放,并通过对话交流超越各自原有的历史性和差异性,实现两者视阈的包容性同一,进而形成新的共同视阈、达到新的理解。 融合的根源:产生于历史和传统之中的社会历史现象和理解者所存在的具体情境之间蕴涵着诸多共同的社会历史传统。 在伽达默尔看来,只有重构了一个文本作者当时的心理状态,才能完全的解释作者的文本。 对于重构,理解者必须努力理解作者的历史背景和创作时的心态,在心理上、思想上去设身处地的体验作者的原意, 把自己放在和作者同一层次上 4,对话交流 理解者与社会事实在理解活动中进行对话交流,以使理解的不断深入。 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是相互的。文本不仅是一个意义的承载者,它也参与了我们的对话

文档评论(0)

wuyoujun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