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鼠嗅球内僧帽细胞及其它结构的性别差异
白仲添,邵宝平,苏少晨,王建林*
(兰州大学干旱与草地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 )
E-mail: baizht05@
摘 要 本文观察大鼠嗅球内僧帽细胞及其他结构的性别差异,探讨嗅球内部结构的差
异对雌雄动物或男女嗅觉差异的影响。依据常规HE 染色法及数理统计学原理对雌雄各5 只
体重为210±15g 的健康成年Wistar 大鼠嗅球各层厚度,各种细胞的数量进行比较统计学分
析。研究表明:雌雄大鼠之间嗅球内部各层结构差异不显著,但是僧帽细胞数量差异极显著
(P <0.01 ﹚。试验证明:僧帽细胞在形态和数量上的显著差异,可能是造成雌雄动物嗅觉
系统差异及男女之间嗅觉灵敏度不同的直接原因。
关键词 HE 染色;嗅球;僧帽细胞;性别差异
中国分类号 Q95
1. 引 言
对嗅觉系统的研究已经持续了将近一个世纪,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人们已经做了大
量的研究。真正发现嗅觉机制的时间应该从1991 年Buck 和Axel 在《细胞》杂志上发表的
“一类多基因家族可能编码气味受体:对气味识别的分子基础的研究”,从而为嗅觉的研究开
辟了广阔的空间。从此以后,对嗅觉系统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人们早就知道,
性别的不同,是主宰生物个体差异的主要原因。雌雄动物或人类男女之间在对气味的敏感程
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近年来,对于性别差异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人们开
始寻找由于性别不同所带来的各种组织和器官的差异性。研究最多的是雌雄动物或男女对药
物的耐受量的不同,以及男女之间中枢神经系统的比较研究(大脑的思维和记忆等多方面)。
对于嗅觉系统结构,人们已经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对于嗅觉系统
内部结构在雌雄之间的差异并未见报道。
哺乳动物的嗅球主要由僧帽细胞(mitral cell )、簇细胞(tufted cell)、颗粒细胞(granular cell)
及小球周细胞(periglomerular cell)等典型细胞构成。它们组成了嗅球内一整套完整的气味信
号传导和调节系统。表达相同受体的细胞投射到嗅球表面大量排列的少数几个嗅小球中,在
嗅觉受体活化域中形成一个二维刺激域[1,2] 。这种嗅小球作用类型与各层投射神经元如僧帽
细胞/簇细胞有关[3] 。僧帽细胞通过胞体远端簇细胞及胞体的垂直面接受嗅小球突触传入。
僧帽细胞胞体还发出次级树突,穿过嗅球外丛层[4,5] 。这些树突与嗅球内大量的颗粒细胞通
过树-树突触发生联系[6,7] ,这种横向联系在兴奋-抑制之间进行调节。当前研究认为,这种
调节机制可作用于僧帽细胞活性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配,这可能会编码精细的和相对应的气
味分子[8] 。僧帽细胞活性由内在的传导性和突出传入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所控制。僧帽细胞
侧向抑制的效果依赖于抑制信号传出的强度、位置和局部信号通路的影响。解剖学研究已阐
明了僧帽细胞膜上可能的抑制性突触[9] 。在次级树突中,这种突触阻断活性的能力依赖于其
到胞体的距离、电信号在树突上穿梭的范围及功能性突触后受体的局部密度。由于僧帽细胞
在嗅觉传导和调节中的重要作用,它在雌雄动物嗅球内所表现的差异性必然对嗅觉系统的性
别差异造成重要的影响。
本文利用组织学及统计学原理,对僧帽细胞等其它各种细胞数量、大小及嗅球各层的厚
度在雌雄大鼠之间的差异性做了定量比较研究。试验证明:僧帽细胞数量上存在明显的性别
差异,这可能是导致雌雄动物或男女之间嗅觉差异性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其影响嗅觉差异
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试验试图通过雌雄差异性的比较,为雌雄动物或男女之间所存
在的嗅觉的差异提供理论依据。
1
2.材料和方法
利用HE 染色法,从 100 对Wistar 大鼠中随机抽取体重为210±15g 雌雄各5 只(来自兰
州大学实验动物中心)进行研究。应用乙醚对大鼠进行轻度麻醉,而后通过心脏灌注法用
10%的中性福尔马林液对大鼠进行全身固定,接着取材、固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第一章 细胞及细胞间质.ppt
- 第一章路面结构与要求.ppt
- 第一章人体测量及评价部分.pdf
- 第一章乳畜品种与其产乳性能.ppt
- 端元选择方法与操作.doc
- 福建省养殖鳗鲡细菌性疾病的调查和防治.pdf
- 福建省漳州市事业单位历年模考题与解析.doc
- 常见危重症识别和现场急救技能.ppt
- 常见鸭病的剖析及防治.doc
- 常见眼部凹陷的类型与临床治疗.pdf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6讲 遗传的分子基础(检测) (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 生物与环境(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3讲 酶和ATP(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9讲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8讲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 生物与环境(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检测)(原卷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