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肠道菌群与肥胖发生的研究进展
作者:益生菌
?
摘要??目前,肥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因此研究肥胖的发生机理和治疗策略十分必要。这篇文章总结了肠道菌群与肥胖发生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肠道菌群能够帮助宿主从饮食中的多糖成分中获得更多的卡路里,并储藏在脂肪细胞中备用。肠道菌群还可以通过关闭Fiaf基因和增加ChREBP/?SREBP、Acc1和Fas的表达来增加脂肪在脂肪组织和肝脏中的储存。并且,肠道中革兰氏阴性菌产生的脂多糖LPS,引发了全身慢性低水平炎症反应,然后导致肥胖。因此,通过益生菌、益生元或抗生素修饰肠道菌群可能成为未来治疗肥胖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肠道菌群,肥胖,能量吸收,脂肪代谢,慢性低水平炎症反应
?
肥胖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是导致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等疾病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肥胖率呈上升趋势。在美国将近1/3的成人超重或者肥胖,而全世界超重或肥胖人群已超过5亿,肥胖已成为日益严峻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关于肥胖的病因研究进展迅速。多数学者认为,肥胖是多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1],基因、环境、营养等是研究的重点。而最新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肥胖的形成有一定关系,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此作简要综述。以期能为解释肥胖成因,预防和治疗肥胖提供依据。
?
1??肠道菌群概述
?
人的肠道是一个复杂、活跃、同时维持着相对平衡的系统。其中定植着数目庞大、结构复杂的微生物群落,因此,人被称为“超级生物体”。这个生态系统拥有1014个细胞,是人体细胞总数的10倍;大约500-1000种细菌,包含100多万个基因,数目是人类基因组的100倍。[2]?其中的30-40?种优势细菌构成了人体肠道细菌总量的99%。肠道菌群和宿主之前存在着密不可分的互利共生关系,在宿主的消化吸收、免疫反应、代谢活性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在门水平上,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为两个优势菌门,大多数粪便细菌都是一些不可培养的类型,且不同个体之间粪便样品中的细菌组成也有显著差异;在属水平上,拟杆菌,柔嫩梭菌,乳酸菌,双歧杆菌是四类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优势菌,也是现阶段人们对肠道微生物研究的重点。[3]
?
2??肠道菌群的研究方法
?
在分子水平上研究肠道微生物生态,除了以往经常用到的分子指纹图谱(ARDRA、ERIC-PCR、DGGE/TGGE、T-RFLP)和克隆文库的技术,元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目前逐渐成为主要的研究方法[4]。元基因组学是指人体及其体内所有微生物的基因信息的集合,测序速度大大提高对元基因组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代谢组学是关于定量描述生物内源性代谢物质的整体及其对内因外因变化应答规律的科学,利用高通量、高灵敏度与高精确度的现代分析技术,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和分析,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3??肠道菌群与肥胖
?
肥胖作为一种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以往多关注的是基因对肥胖发生的影响。但基因从人一出生就确定了,以后就不再改变。但人的身体状况是在后天不断变化的,这说明基因并不是决定肥胖的关键因素。肠道菌群与人类长期共进化,可能是产生肥胖的关键因素之一,而且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了这点。
?
3.1??肠道菌群与能量吸收
?
Backhed等人研究发现[5],正常喂养的小鼠的体脂含量比无菌小鼠高40%,性腺脂肪含量高47%,并且正常小鼠的进食量比无菌小鼠低。将正常小鼠的肠道菌群克隆到无菌小鼠体内,饲喂条件不变,两周后其脂肪量增加60%,并且出现胰岛素抵抗。这表明肥胖可能与肠道菌群有关。导致体重增加的可能因素是:①肠道内葡萄糖的吸收增强。②肠道菌群能发酵人体不能消化的多糖形成短链脂肪酸,提供多余的能量,同时短链脂肪酸能够诱导脂肪合成。③高血糖和胰岛素血症刺激脂肪生成。
Ley等人的研究表明[6],肥胖可能和肠道菌群的改变有关。他们对肥胖的ob/ob小鼠和对照的非肥胖小鼠(-/-)肠道内5000多种细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分析,ob小鼠拟杆菌门的数量少50%,同时具有更多的厚壁菌门细菌。这个小组也对肥胖和非肥胖的人的肠道菌群做了研究[7]。他们对12名肥胖患者进行跟踪研究,通过分别给予脂肪限制的饮食和碳水化合物限制的饮食进行治疗。一年后前者体重下降2%,后者体重下降6% ,进行16s rRNA基因研究表明,摄入食物的总能量不变的前提下,通过两种饮食减肥后,肠道内的厚菌门数量下降,而拟杆菌门数量上升。
这些研究只说明了肥胖改变了肠道菌群,并不能说明肠道菌群的改变导致了肥胖的产生。但以下的研究可以证明这个假说。Turnbaugb等人的研究表明[8],肥将胖小鼠(ob/ob)的肠道菌群转移到非肥胖无菌小鼠体内,2周后非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大型浅水湖泊太湖波浪特征与其对风场的敏感性分析.pdf
- 背部强痛与心烦失眠---不适症保健按摩.ppt
- 被动及语态练习.doc
- 大兴安岭中段玛尼吐组火山岩LA__省略_S锆石U_Pb年龄与地球化学特征_李世超.pdf
- 大熊猫粪便中竹子咬节长短及年龄及种群数量关系.pdf
- 被动柔性防护网受力机理试验研究和数值计算_赵世春.pdf
- 被动式加载系统多余力的产生机理与其消除方法的研究.pdf
- 大学保险学经典授课课件第三篇__保险的基本.ppt
- 被动语态的构成和用法(一对一).doc
- 被动语态构成与用法详解.doc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工业机器人技术(安装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x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pdf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软件技术(前端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pdf
- 职业技术学院2024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x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信息安全技术应用(安全运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x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车辆鉴定与评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pdf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石油炼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pdf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环境监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x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pdf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