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态环境、乡村建设要、杨坚要点
农业生态环境与美好乡村建设;一、农业资源与利用;一、农业资源与利用;农业资源:
自然资源:
是自然界可被利用于农业生产的物质和能量,以保证农业生产活动正常进行所需的自然条件总和。
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等。
社会资源:
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需的来自人类社会的物质、技术投入。
包括:农业人力资源、农业资金、农业物质技术资源和农业信息资源等。
;可更新资源:
是自我更新周期短,可年复一年,循环利用的一类资源。 主要针对自然资源。
包括:太阳辐射、水力、热量及各种生物资源等。
不可更新资源:
指不能连续不断或周期性的产生、补充和更新或者其更新周期对人类经济活动来说太长的一类资源。 如:煤、石油、矿石,深层地下水等。
;; 投入农业的化肥、农药、农机具、塑料制品、化石燃料以及依附于工业原料的生产资源等物化的社会资源,只能随使用逐步耗损,不能循环往复长期的使用,属于不可更新资源。但都具有可贮藏性能,它们是现代农业得以平衡或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基础。
这些不可更新的社会资源均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地质矿藏,它们的蓄积量随采掘利用逐步减少,为长远之计,需要开源、节流,加以有效利用。 ;(一)土地资源;2、森林覆盖率低,且集中于东北、西南部地区。
1、 现有森林1.28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仅为13.4%。
2、森林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广大西
北、华北地区少林甚至无林。
3、滥砍滥伐之风愈演愈烈,自然灾害频频出现。
森林多种生态效益
1.保持水土,涵养水分。
2.减轻风蚀,制止土壤沙化。
3.保护农田,少受害风袭击。
4.净化空气,制氧灭菌。
5.净化环境,为人类提供最佳游憩场所。
;退出;;3、.草地面积大,但质量差,褪化严重。
现有草原面积3.19亿公顷,草地面积4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0%,
草原主要集中在内蒙和西北地区,南方还有0.45亿公顷的草山草坡可供开发。
但草场质量差,90%以上的草地已经或正在褪化,褪化速度约每年0.5%。气候干旱、土壤贫瘠、过垦过牧是引起草场褪化的主要因素,其中人为因素占90%以上。
;(二)水资源;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南北方地区分布不均,是北方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资源性缺水的根本原因。
同一地区年际间、年内分布不均,是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甚至南方一些地区季节性缺水的原因。
;3、水资源供求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人口增长,生活水平提高,城市化的发展,工业规模扩大,使得用水量逐年上升。从建国到2000年,用水量增加了六倍,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稳定快速发展,人口持续增长,需水量不断增加。
由于经济与城市发展速度很快,而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许多城市用水严重不足,全国300多个市中114个市缺水严重,且集中于北方,造成工业生产的巨大损失,许多城市迫于需水压力不断加大地下水的开采,已引起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用水增长情况 单位:亿m3;4、用水浪费现象普遍,用水效益亟待提高。
一方面是供水不足,另一方面用水浪费严重:
全国农用水平均有效利用系数只有0.4-0.5,农用水占社会的80%以上,农业节约用水潜力很大。
5、局部地区水环境恶化
一些大江大河如:辽河、海河、淮河、太湖、滇池、洪泽湖等水体均受到严重的污染,另有90%以上城市水环境恶化,全国136条流经城市的河流因严重污染而无法饮用。; 颍州区位于淮北平原西部,安徽省西北方,地处 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区域,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无霜期220天,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均气温15摄氏度,年均降水910毫米左右。;(二)、我国农业的主要社会资源状况;二、农业生态环境与保护;农业面源污染加剧 ; 据初步统计,我国遭受不同程度大气污染的农田面积达8000万亩。 ;生活垃圾到处堆弃;农村污水随意排放;畜禽粪便污染突出;我国首部农业农村环保行政法规《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2014年1月1日开始实施。
?
第十一条 禁止在下列区域内建设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
(一)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
(二)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
(三)城镇居民区、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区等人口集中区域;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禁止养殖区
第十六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采取种植和养殖相结合的方式消纳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促进畜禽粪便、污水等废弃物就地就近利用。
第二十一条 染疫畜禽以及染疫畜禽排泄物、染疫畜禽产品、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畜禽尸体等病害畜禽养殖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