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儒家与道家的区别
论儒家与道家的区别
摘要:儒家以自然山水寓托人格的自然观、伦理道德观和经世致用的历史观,是紧密结合社会实际的。道家顺应自然、虚静无为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生发于老庄学说的思想核心。正是这两者的区别,构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自然历史观和道统天命观,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自然历史观 ; 社会观 ; 人性 ; 学说
儒、道两家不同思想的形成,得益于春秋战国时期那种思想纵横开阔、学者游历四方、诸子百家争鸣的社会氛围。正是在这种社会氛围之下,才使得儒、道两家的各种观点得以自由完善,并通过著书立说得以充分体现。
一、儒家和道家在性善论上的比较
儒家、道家两种性善论的不同点:对于儒家、道家两种性善论提出的角度区分儒家、道家提出性善论的角度不一样。其一,儒家是站在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提出问题的,儒家的人性论是道德理性伦理哲学;道家虽然也研究人与社会,但由局限的社会人生拓展到大自然、宇宙观的范畴,更注重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角度提出问题。老子有一句名言:“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老子》第三章) ,表明了其自然哲学的观点。认为人既然是“道”所派生的自然物,人的道德当然也就是“道”派生的自然物,人性也就如自然一般纯朴、健康。所以,儒家的性善论是从社会出发,从调节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出发,强调入世,在人际关系中寻求人的价值,落脚点在社会的完善;道家的性善论出发点在自然,是从完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完善人自身出发,强调出世,在摆脱人际关系中寻求人的价值,落脚点在个人的完善。孟子的仁、义、礼、智正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体现出来,并且是协调人际关系的必需品;老子则憧憬“老死不相往来”,庄子强调个体的养生,认为只要个体修炼好了,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就没问题了。其二,儒家的性善论认为人心中固有仁、义、礼、智四端,其理论比较粗糙,注重务实性;道家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是“道”的派生物,而“道”又是自然但不可捉摸的,其理论比较玄远而富于辩证法。
(一)人与自然关系方面
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先秦儒、道都主张“天人合一”,但又有所不同。
我们的祖先在商周之际就开始了对天人关系的探讨,注重人与天、人与自然的统一和协调,天地、万物,与以礼仪为行为规范的人群,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而天则是这个统一体的主宰、本源。儒家认为,天与人的德性是分不开的,《中庸》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因此,“诚者天之道也”,“诚”即是“天道”,人只要能扩展天道德性,就会达到天道、人性、物性和整个自然界、整个社会的合一。孟子更以简练的语言概括了“天人合一”思想:“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 。“性”即人固有的仁义礼智,植根于“心”,人只要极尽其心以思行善,便可知其“性”;知其“性”,便可知“天道”贵善,于是心、性、天相通,融为一体。
先秦道家同样主张“天人合一”。道家的“道”,同儒家的“天”一样,都是宇宙的本体,只不过道家更重视天的自然属性、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42 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 。庄子更从“道”的观念出发,认为天地、万物和人是齐同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
如何达到天人之合,儒、道有很大区别。孟子认为天有道德意义,所以达到天人之合的方法也有道德意义,即:“强恕”、“求仁”。道家认为天是没有道德意义的,达到天人之合的方法也不必具有道德意义,老子提倡人们回复到婴儿或原始状态去,庄子主张通过“坐我”、“心斋”, 取消主客观的一切区别,以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境界。
儒家把主要精力放在社会伦理问题上,赋予天以伦理道德的性质,孔子经常说:“知我者其天乎”,“五十而知天命”,强调人与天具有某种相通性,但说得比较模糊,对人与自然关系缺少细致而具体的研究。相比较而言,先秦道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提出的观点更加完整、深刻,更有启发和价值: 第一,人是自然界演化的产物。老子认为,人是在道产生宇宙、天地万物之后才产生的。《黄帝四经》认为:“天地成,黔首乃生。”自然界形成之后才产生人。在庄子看来,人也是自然界的产物。先秦道家思想家们的这种观点为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奠定了客观而真实的基础。第二,“人乃有生之最灵也”。。人们无论做什么重大的事情,都要占卜、祭祀,征求上帝鬼神的旨意,祈求上帝鬼神的保佑与赐福。老子最先否定了天命鬼神的力量,认为人是宇宙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第25 章》) 。第三,“无以人灭天”。人虽然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