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微生物PPT.ppt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7.3微生物PPT要点

涂布试验:1949年Newcombe 设计的,与变量试验相似,更为简便。 平板影印培养试验:1952年J.Lederberg夫妇。平板影印培养法是一种能达到在一系列培养皿的相同位置上,出现相同遗传型菌落的接种培养方法。 (五)基因突变的机制 野生菌株(红色) 缺陷型菌株(灰白色) 1 诱变的机制 (1)碱基的置换 5’-----TAC-------- --------ATG--------5’ AAC TTG TAG ATC TAT ATA TAC ATG AAC Asn密码 UAG 终止密码 UAU Tyr密码 UAC Tyr密码 转录 天冬酰胺 有差错 不完整蛋白 有差错 酪氨酸 正常蛋白 酪氨酸 正常蛋白 转译 一个核苷酸(5′端) 第二个核苷酸 第三个核苷酸(3′端) U C A G U 苯丙氨酸 丝氨酸 酪氨酸 半胱氨酸 U 苯丙氨酸 丝氨酸 酪氨酸 半胱氨酸 C 亮氨酸 丝氨酸 终止码 终止码 A 亮氨酸 丝氨酸 终止码 色氨酸 G C 亮氨酸 脯氨酸 组氨酸 精氨酸 U 亮氨酸 脯氨酸 组氨酸 精氨酸 C 亮氨酸 脯氨酸 谷氨酰胺 精氨酸 A 亮氨酸 脯氨酸 谷氨酰胺 精氨酸 G A 异亮氨酸 苏氨酸 天冬酰胺 丝氨酸 U 异亮氨酸 苏氨酸 天冬酰胺 丝氨酸 C 异亮氨酸 苏氨酸 赖氨酸 精氨酸 A 蛋氨酸 苏氨酸 赖氨酸 精氨酸 G G 缬氨酸 丙氨酸 天冬氨酸 甘氨酸 U 缬氨酸 丙氨酸 天冬氨酸 甘氨酸 C 缬氨酸 丙氨酸 谷氨酸 甘氨酸 A 缬氨酸 丙氨酸 谷氨酸 甘氨酸 G (2)移码突变 诱变剂使DNA分子中的一个或少数几个核苷酸的增加或缺失,从而使后面的全部遗传密码发生转录和转译错误。 某些强烈的理化因子,如电离辐射(X射线等)和烷化剂、亚硝酸等,除了能引起基因的点突变以外,还会引起DNA分子的大损伤---染色体畸变,既包括染色体结构上的缺失、重复、倒位、易位,也包括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3)染色体畸变 2 自发突变机制 (1)背景辐射、环境因素 (2)微生物自身有害物质:微生物体内的一种代谢产物(过氧化氢)。 (3)DNA复制中碱基配对错误引起 (4)转座因子引起的插入或缺失所诱导的自发突变 1.紫外线的作用机制: 紫外线的主要作用是使同链DNA的相邻嘧啶间形成共价结合的胸腺嘧啶二聚体。 二聚体的出现会减弱双链间氢键的作用,并引起双链结构发生扭曲变形,阻碍碱基间的正常配对,从而可能引起突变或死亡。 在互补双链结构间形成嘧啶二聚体的机会少,但一旦形成会妨碍双链的解开因而影响DNA 的复制和转录,并使细胞死亡。 (六)紫外线对DNA的损伤及修复 2.修复 光复活作用:把近紫外线照射的微生物立即暴露于可见光下,可显著 降低其死亡率。 暗修复作用:切除修复,有核酸内切酶、核酸外切酶、DNA聚合酶、 DNA连接酶四种酶参与。 紫外线诱变的操作步骤 一、基因突变 二、诱变育种 一 .基因突变 生物体内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突然发生可遗传的变化。 变异 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诱变 自发突变 点突变 染色体畸变 碱基置换 移码突变 转换 颠换 缺失 重复 缺失 重复 易位 倒位 (一)突变类型 选择性突变 形态突变型 抗原突变型 产量突变型 营养缺陷型 抗性突变型 条件致死突变型 非选择性突变 (死活突变) (非死活突变) 每一细胞在每一世代中发生某一性状突变的几率。 (二)突变率 形态突变: 野生型果蝇-----红眼 突变型果蝇-----白眼 ? 3-6%食盐 鼠疫杆菌────→多形态性(衰残型)。 ???????? 琼脂培养基 形态变异 霍乱弧菌L型 正常霍乱弧菌 ? 青霉素、溶菌酶 正常形态细菌──────--------→ L型变异 抗体或补体 (部分或完全失去胞壁) R型菌落 S型菌落 菌落变异 1. 不对应性:引起突变的因素和突变出的性状没有对应关系。 2 .自发性:自然状况下也可发生。 3 .稀有性:10-6 —10-9间。 4 .独立性:突变的发生一般是独立的。 5 .诱变性:采用某种方法、药品可使突变率增加。 6 .稳定性:新产生的性状是稳定的、可遗传的。 7 .可逆性:既可发生正向突变,也可发生回复突变。 8. 多方向性:复等位基因 (三)突变的特点 变量实验(fluctuation test) 涂布实验(Newcombe experiment) 影印实验(replica plating) (四)基因突变的自发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