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后《黄土地》到后贾樟柯时代——第六代电影美学及产业发展略论.pdf

从后《黄土地》到后贾樟柯时代——第六代电影美学及产业发展略论.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06年11月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Nov.,2006 No.6 Sciences) V01.13 Journalof University(Social 第13卷第6期 Shanghai 黄 贾樟柯”时代① 从“后《 土地》到“后 ——第六代电影美学与产业发展略论 聂 伟 (上海大学 影视艺术技术学院,上海200072) 摘要:‘‘第五代,’的命名具有新历史主义特征,在整合中国电影文化地形图的同时完成了“第六代”导演命名 的修辞预设。第五代电影的空问关学激生出第六代的创作冲动,却反向促使后者有意淡化线性历史的叙事惯 性。第六代电影的“小众’’化特色遭到市场冷遇,引发了第六代导演创作转型后产业应对策略的思考。 关键词:第五代;第六代;美学影响;产业策略 中图分类号:J9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522(2006)06—0019—05 研究第六代电影导演十余年来的创作历程,常常会有两个绕不开的话题。其一是导演的代际命名与 划分依据,其二是第六代导演融人体制内之后的创作转型。两者共同决定了第六代导演在1990年代以来 身处不同社会时期与文化语境中的自我认同方式。本文尝试使用美学比较与产业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针 对浮出“地表”前后第六代电影导演的创作状况加以探讨,也希望以此打开了解中国影视文化发展现况的 一个俱Ij面。 一、影响的焦虑与主体性确认 中国电影导演群体代际划分模式的权威性奠定于1980年代初期第五代电影导演创作的集体崛起。 尽管目前我们尚无法确认这种命名方式最早的出处,不过有趣的是,二十多年来学界围绕“第五代”导演命 名合法性的种种争论,却以某种反作用力的方式促成了第五代电影导演群的成形。这场运动不仅竭力为 这“一代”正名,并且据此逆推出“第四代”、“第三代”等诸如此类的代际划分,而与之同步的则是围绕着中 国电影美学传统所进行的阶段性反思和理论整合。 对第五代电影导演及其美学鼓吹者来说,这种命名的逆推法为他们重新书写中国电影的历史格局提 供了巨大的理论自由度。从本源的意义上,第五代电影导演的集体命名和美学修辞一开始就充满了新历 史主义的气息。而更为吊诡的是,以他们为坐标原点建构而来的知识谱系不仅实现了对中国电影文化地 形图的局部整合,而且在“第六代”导演尚未“出道”之前,就借助一种巧妙的“反打”与预设手法将后者推入 收稿日期:2006-06-06 作者简介:聂伟(1975一),男,河南南召人,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华语电影研究、中韩影视比 较研究与影视文化批评。 ①“后《黄土地》”即“第六代”电影导演的别称,相关的称谓还有“后《黄土地》现象”、“新生代”、“独立电影”、“先锋电影”、“状 态电影”、“五代后新生代”和“后第五代”等,不一而足。“后贾樟柯”则是一个比喻的说法。贾樟柯作为“第六代”导演的重 要代表,拍摄了一系列优秀的体制外电影。而《世界》成为这批导演获得“解禁”之后最早在国内公映的电影之一。研究“后 《黄土地》”现象侧重于美学分析,及至“后贾樟柯”时代,则要进一步增加产业研究的维度。 一】9一 万方数据 新历史主义的修辞惯性中。o由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影响的焦虑”似乎成为第六代成长道路上无以 摆脱的宿命。 迄今为止,第五代电影的崛起依然代表着中国当代电影美学的最高成就。从最初的《一个和八个》,到 巅峰之作《活着》,他们的创作为后来者提供了大量的影像经验与美学灵感,也成为第六代导演美学发育

文档评论(0)

kehan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