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与时俱进五十年
—— 南昌十四中建校五十周年以誌
春华秋实,岁月如歌
1958年,南昌十四中在“大跃进”的声浪中宣告成立,它坐落在青云谱区城南乡史村。从此掀开了十四中几代人的创业史、发展史。
1963年,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和学校规范的扩大,学校乔迁新校址(即现址)。
“文革”十年,学校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办学一度停滞不前。
改革开放三十年,十四中人伴随着改革的春风,踏着时代的鼓点,策马扬鞭,奋力前行。
“栽得桃李三千树,化作鲲鹏九万风”,今天的十四中人,正展翅长空、继往开来、自强不息。
五十年栉风沐雨,五十年根深叶茂。今天的学校凝集着十三任班子的付出,凝结着数百园丁辛勤耕耘的汗水,连接着数以万计学子的爱校之情。
匆匆岁月,刻记着十四中发展的痕迹;滔滔赣江,流淌着十四中人搏击的浪花;悠悠历史,写下了十四中人薪火相传的光辉篇章。
创 业 篇
一、城南小学定前身 艰苦创业始之成
五十年前,在英雄城南区城南乡史家村,有个简陋的城南小学(仅有一幢8间教室的平房、一个简易厕所、一口水井),这就是十四中的前身。1958年十四中成立之日便是艰苦创业之始。这里没有围墙和大门,却涌动着“大跃进”的思潮;这里没有电灯照明,教师却用煤油灯办公;这里交通不便,一辆自行车是全校唯一的交通工具,教师却以校为家,同守一片蓝天;这里师资缺乏,却吸引了全国四面八方有志于从事教育事业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前来任教(刘文荏是第一任校长,何子平、曾德元、赵廉等是十四中的元老);这里粮食不够吃(当时粮食定量,每人每月27斤,而学生大都来自城南、楞上、万溪、墨山、李家巷一带农民子弟,年龄一般为14-15岁),学校将操场以北的土地改造成水田和菜地,同时兼顾养猪养牛养鸡;这里没有厨房,办公室和教工宿舍(教室当寝室、课桌当床、白天是上课的场所,晚上是休息之地),师生们边工作边读书边劳动,起窑烧砖自力更生搭屋建舍,苦在其中,乐在其中。第一批“拓荒者”们在这里度过了5年的艰辛时光,凭着高尚的职业操守,播种着未来的希望,他们的创业开拓精神是我们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解放路上建新校 龙王庙前谋新生
时至六十年代初,在校人数由开办初的不足100人,发展到300多人,有限的教学场所和设施已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以张光涛为首的学校领导班子立足长远,经多方面争取,最后由市长办公会确定在解放路中段的龙王庙、江西铸造厂(即后来的阀门厂)旁建设新校。此时这里已是一座工业废墟(原址是个濒临倒闭的手工生产棕床的加工厂,前后有极不整齐的四排用毛竹隔墙的破旧平房,平房之间又隔了几口大小不等的水塘,废物遍地,杂草丛生),但它北靠农村,东、南、西三面与几十个大小工厂紧邻,门口直通解放大道,是个理想的办学场所。1963年新校在师生的企盼中开工了,他们热情高涨,上午上课,下午劳动,苦战数月,仅靠人力就将满地废物清走,仅靠肩挑手抬从校外搬来石头、泥土便将几口水塘填满(面上还用“三合土”夯实),使原本低洼的水塘平整成一个大操场,在原本成为废墟的土地上建成一了一个拥有20多亩校园面积、1834m2教学用房的新校园。新校的建成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1964年办学规模突增到12个班。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大背景下,学校尝试了课堂教学改革和考试制度改革,并在新建县望城岗办起了校办农场,由朱国熹、李芝梅具体负责农场工作,农场便成了学校产教结合的基地。
新校落成并投入使用,这对十四中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十四中人便在解放路上解放思想,在龙王庙前不求龙王,走出了一条真抓实干、科学发展的希望之路。
三、十年徘徊路 往事堪回首
“文革”十年,带给教育巨大的创伤,十四中概莫例外,工宣队、农宣队、军管代表进驻学校,学生串联、校园大字报、校园“打砸”、老师挨批挨斗、知识分子下放劳动,“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等等现象无一幸免。
然而在这场政治风暴中,我校师生表现了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当校园出现“打砸”现象时,潘志祥、谢小华、於玲玲、黄雨根、李金保等一批教工挺身而出,出面制止;当上级号召“知识分子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时,我校66、67两届毕业生分别被安排到分宜、鄱阳农场劳动,他们毫无怨言;为了贯彻“五七”指示精神,实行工厂办学,南昌十四中成为南昌市首批工厂办学试点校,南昌十四中曾改名为“江西铸造厂‘五七’学校”,蒋维华同志任学校革命会主任,并兼任江西铸造厂革委会副主任,这期间十四中办起了校办工厂,主要从事铸铁翻砂生产。由于学校工作突出,1969年10月1日,闵润香老师作为十四中教工代表在北京天安门出席了国庆20周年的庆典活动。1970年南昌十四中获得南昌市“红旗学校”称号。
发 展 篇
一、初中变完中 普高振雄风
随着城市人口发展和学校办学声誉日高,197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