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发热的中医护理常规.ppt1精选
发热的中医护理 发热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症状,可以发生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中医认为引起发热的原因—般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 外感发热 外感发热主要是四时气候不正,感受风、寒、暑、湿、燥、火等六种外邪引起的外感热病,发热是邪正相争的表现,往往具有六经传变或卫气营血传变的规律,其发病特点是较快、较急、变化较多,而且与季节时令关系较密切。因此,护理工作应根据这些特点进行。 外感发热 1、表证 (1)风寒表证: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或有汗,舌苔薄白或,脉浮紧等。 (2)风热表证:恶寒轻,发热重,头身疼痛,无汗或有汗,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等 外感发热 2、半表半里证 高热或寒热往来,面赤,目眩,心烦,胸胁满闷,口苦恶心,口渴纳呆,舌苔薄白或黄燥,脉弦。 内伤发热 里热证 (1)热郁阳明:有身大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出,渴喜冷饮,苔黄而干燥,脉洪大等。 (2)热入心包:发热甚,烦燥不安,神昏谵语或发斑疹,或见衄血,便血,口干燥而不多饮,舌红,脉洪大或细数。 中医护理 1?、护理评估 a?生命体征。 b?伴随症状及生活自理能力。 c?心理社会状况。 ? d?辨证:表热证、半表半里证、里热证。 发热的护理 降温的护理 物理降温 药物降温 2、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a?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b高热期间应卧床休息。 c?烦躁不安者,应实施保护性措施。 d?对于时行疫疠引发的高热,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 e?持续高热不退或汗出较多者应避风,及时更换衣被,用温水擦身,定时变换体位。 中医护理 2、护理要点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 a?体温骤降、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烦躁不安等情况。? b 神昏谵语、肢体抽搐等情况。 ? c?吐血、咯血、衄血、便血、溺血等情况。? d?高热不退、大吐、大泻等情况。 e 高热、喘促、不能平卧、汗出等情况。 中医护理 2、护理要点 (3)?给药护理: 汤剂一般温服,高热有汗烦渴者可凉服。服解表药后,宜少量饮温热开水或热粥,以助汗出。 中医护理 2、护理要点 (4)?饮食护理? ?a 饮食宜清淡、细软、易消化,宜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忌食煎炸、油腻之品。 ? b?外感高热,宜进热汤,多饮温开水以助汗出。 c?鼓励患者多饮水及果汁饮料,亦可选用芦根汤、淡盐水等以养阴增液 中医护理 2、护理要点 (5)?情志护理??内伤发热多病程长,患者常有烦躁、焦虑等情绪改变,安慰患者树立信心,提高对自身疾病的认识,积极配合治疗。 中医护理 3、健康指导 (1)?保持心情舒畅,怡养情操,利于康复。 (2)?注意病愈初期的休养,避免过劳,适当活动。注意保暖,慎风寒,以免复感外邪。 (3)?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多食蔬菜、水果,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忌烟酒。 (4)?根据自身条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5)积极治疗原发病。 (6)?坚持遵医嘱服药、治疗,定期到门诊复查。 中医护理 临证(症)施护? ?a发热恶寒重、头痛、四肢酸痛、无汗者,遵医嘱给予背部刮痧,以助退热。?? b壮热者,遵医嘱用物理降温、药物降温或针刺降温。 护理注意事项一 1.汤药宜热服或温服,以利发散驱邪外出。 2.服药后同时可鼓励病人进少量热饮料或热稀粥,并稍加衣被,以助汗出。 3.汗出不能太过,以微汗为宜。若大汗淋漓,易耗气伤津,严重的可导致亡阴亡阳之变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4.汗出后应及时擦干换衣,注意避风保暖。 5.此期不可用物理降温法:如冰敷,酒精擦浴或注射退热药(西药),容易导致卫阳不达,腠理闭塞致汗闭不出,使邪遏而伏里。 外感热病的极期,此时表证已无,转为里热,证见大热、大渴、大汗、神昏、谵语、脉洪大等,治疗上以寒凉清泄为主,护理上应根据热者凉之的原则,采取积极的降温及保津措施。 1.物理降温:此期间可用冰袋置于头部、鼠鼷部冷敷,或用中药煎水擦浴(如石膏水、荆芥水),以利温经通络,解除血管痉挛;以及酒精擦浴,冰水灌肠,针刺降温等。降温时一定要注意观察体温及病情变化,防止因体温骤降而发生虚脱。如果病人出现面色苍白,四肢不温,脉转微细无力时,应立即停止降温,给子积极的保温及扶正措施。 护理注意事项二 2.热盛伤津是发热最常见的后果,因邪热灼伤津液,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渴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