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孔子的语言哲学 “好口才”指什么? 为什么要“积口德”?宋祖德 辩论赛中的“最佳辩手”有何特征? 谣言止于智者 在沉默中爆发,还是在沉默中死亡 言与默关系怎样? 语言哲学的异军突起与现代西方哲学以人为本尤其是以极大的热情关注人的日常生活世界息息相关。作为中国文化中人文主义代表的孔子是否也关注语言问题呢?我们将从孔子那里探索中国语言哲学的源头活水。 一、言与天道——天道难言 二、言与人道——从道德、政治的角度探讨语言 三、以人道合顺于天道——言语时中精神的终极目标 一、言与天道——天道难言 “子曰 :‘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孔子由天的不言而生养主宰万物的品格悟出自己对待语言的态度——不尚言而欲无言。孔子之所以不言天道,既是效仿上天的不言品格,更是因为天难言。语言不能企及天道,语言在道面前是苍白无力的,这正是其语言哲学的本体意蕴。 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庄子的“道不可言,言而非也” “夫大道不称,大辨不言。”都是表明“言”在“道”面前的渺小。 顺着“道可道非常道”,道家的思路是宁默而寡言,反复强调不言、无言、忘言、去言,明显从禁止或消极的意义上理解语言。道家的默,只是凭借默以体证妙道,道家的言,只为指点默中对道的体证,所体证者超于言意之外。 因此老子 “行不言之教”,认为“善者不辨,辨者不善” 。庄子提出,“辨也者,有不见也”,“孰知不言之辨,不道之道”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可见,道家以不言为教,以言教人证无言之境。 儒家也看到言在道面前的无力,但并未像道家那样持消极的语言观。 孔子是文化传承者,是教育家,他深知如果不使用语言,教化便根本不可能进行,文化便不易于传承。因此,儒家创始人孔子以积极的有为去上合天道。 孔子从政治、伦理等人道的角度看待语言的功效,注重语言表达,其重视人道的终极目标是以人道合顺于天道,使人为的教化能像天道一样自然完善。 二、言与人道:从道德、政治的角度探讨语言 (一)充分注重言语的效用(技能、德行、政治) 孔门四科中的言语科为以后弟子的从政、理财、出使、传经、授艺等职业活动提供技能。 “不学诗,无以言”,又说“颂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是说学以致用,要注重言语的功效。 宰我、子贡就是言语科的佼佼者。 孔子并未像西方哲学那样去探讨言语的本质,而是注重言所体现的德与行,重言语的政治环境限制及政治效用,重言语的达意效果。 言语关系到君子荣辱。 “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周易·系辞上》 “祸从口出”、“守口如瓶”、“言多必失”、“听其言,观其行”、“言者谆谆,听者藐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想必都是前人从无数血的教训中总结出来的。 郑灵公、子家、子公因言致祸。《史记》 “君子之道,闇(yan)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中庸》人不可过于张扬炫耀。 孔子认为,“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其言也讱”。 《系辞下》中提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颐?象》中也说“君子从慎言语,节饮食。”可见,言语本身是伦理道德的载体和直接反映。 言行不一是人们应该避免的。因为宰予,孔子调整了自己的言行观。他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慎言、讷言、寡言是君子的表现之一。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馀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糙糙尔!” 意思是说:行难,常常做的不够,所以需要勉励自己力行。言易,常多余,所以应警戒自己不要多说。作到言行之间互相照应,方可称得上笃实的君子。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孔子注重语言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有似于西方语言学家奥斯汀提出的言语行为,侧重从行为做事的角度来看待语言。 孔子也充分重视语言的社会功能。他曾设想把“正名”作为为政的第一步,谈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孔子站在“礼”的教化立场上,对语言在社会秩序方面的功能充满信心,相信名正言顺,言顺事成。他还谈到:“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不几乎一言而丧邦” ,言语的成功与失误,几乎关系到国家与社会的安危与荣衰。外交官的语言要极其慎重。 (二)言语表达应文质相彰 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其中美与信、文与质是对立的。 孔子讲求美善并重、文质相彰。追求的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