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为支点 提高阅读能力.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以文本为支点 提高阅读能力

以文本为支点 提高阅读能力 新课程大力提倡改革语文教学,尤其是语文阅读教学,要求学生主动阅读,走进文本,用自己的眼睛触及、用自己的心灵感悟作品。可学生的阅读本领从哪里来?很重要的一个渠道便是语文文本阅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是个好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那么教师如何有效利用文本,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重视文本教学,要给学生创设一个默默读书的“场”。要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必须在时间上有保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默读,创设一个默默读书的“场”,一个静静思索的“场”。因为语文教材是语言素材、文学素材,只有让学生充分阅读、探究,才会感悟到语言的使用技巧、情感的表达技巧,才会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自己的心灵。如教授《匆匆》一课时,学生的精彩见悟、独到感触,不仅仅依靠朗读,更依靠默读批阅、潜心涵咏,如此,才有“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感慨。 其次,重视文本教学,要坚持“既见森林,又见树木”的阅读原则。即坚持从整体感知到局部研读再到总体提升。如执教《苏州园林》一文时,笔者导入课文后,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抓住苏州园林的主要特征。学生不一定很快就能够抓准,但不要紧,可以先一放。然后带着他们仔细分析每段内容,然后再回过头回味刚开始提出的问题,就豁然而解了。先从文本整体了解所写的事物、事理,然后有选择地对局部进行深入钻探,最后进行总括。这样既防止“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缺点,又避免一味强调局部解读造成学习的支离破碎,使学生全面、完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而不仅仅是走过场。 第三,重视文本教学,要教会学生咬文嚼字。钱梦龙先生曾指出:“阅读任何一种文本,都离不开学习者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实践。”如执教《老王》一文时,引导学生对“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一句中“镶嵌”一词进行推敲咀嚼,引导学生先弄清“镶嵌”的本义:“把物体嵌入另一个物体内或围在另一个物体的边缘”。(《现代汉语词典》)然后结合语境,联系前面“直僵僵”得出比喻义:“老王像是门框上嵌入的器物一般,几乎完全失去了力量和活气,几乎完全失去了生命力”。该词生动地表现了老王的向善真诚之至,也可能恰恰是这一形象,使杨绛多年来心怀愧怍,不自责自忏而不快。这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语,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再如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主要是准确。讲述《苏州园林》时,笔者引导学生揣摩:“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极少”的作用是什么?学生通过思考,明确“极少”说明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的差别的程度,体悟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在语言深处。”(陈钟梁先生语)那么,就让我们领着学生去寻找并享受这种美吧。 第四,重视文本教学,要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文本不同,教学思路应该也不尽相同。如《藤野先生》可采用变序式教学法,即改变那种完全遵循教材内容本身顺序的串讲法,从学生知识基础和认识水平出发,根据教材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特点,直接切入文章的聚焦点,变序展开分析。《我的第一本书》可采用辐射延伸法,即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课文关键的一点(课题、主要内容、中心词等),延及其余,抓纲显目,既在知识上放射开来,呈现网状结构;又在能力发展方向上扩展开来,形成发散式思维趋势。《罗布泊,消失的仙湖》采用串讲教学法,串讲法不等于满堂灌。现在有的老师不敢在课堂上讲,生怕一讲,就不能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新理念。这实际又是一种误解。教学变革要“创新”,但“创新”也不是抛弃原来所有的东西,而是剔除其陈腐、落后的东西,充进先进、合理、新颖实在的东西,创新的实质是继承和发展。一篇文章、一堂课,有的内容只需抓住关键加以点拨,而有的地方却要靠老师深入讲解。串讲就是要教师讲得深、讲得活,大讲特讲。《俗世奇人》一文可采用迁移教学法,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先前的学习会对当前的学习产生影响,或者当前的学习会对先前的学习产生影响。古人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指学习中的这种现象。但是如果学生课文知识都没有把握好,就急于迁移,这样反而达不到教学预期目的。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文本,切实把握文本的内在联系。 阅读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与不断付出的过程。阅读能力的提高,亦非一日之功。在平日教学中,老师如能以文本教学为支点,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也自然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了,正所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