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概论考点华科.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化概论考点 绪论 整理: 1、“文”的本义:各色交错的纹理 2、“化”的本义:改易、生成、造化 3、“文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贲卦》,西汉以后,合成一词,如“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4、文化的结构论:两分说——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三层次说——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说;四层次说——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六大子系统——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二)民族、人口 (1)民族: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的总称。华夏族指汉族。 哪些民族是从外面来的:朝鲜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等几个是在以往一二世纪中从境外迁入。 那些民族后来脱离:月氏族的主体在公元前2世纪签到中亚。其他民族几乎没有完全离开过中国。 那些民族建立过政权:匈奴、鲜卑、羯、氐、沙陀(突厥的一支)、契丹、女真、蒙古、满族都曾建立过统治中原地区的政权。蒙古和满族还统治过整个中国。 ( 2 ) 人口:特点是人口众多,分布不均衡,人口迁移频繁。 A.在以往的二三千年健,中国的人口并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经历过无数次起落。但即使是中国人口的低谷,在世界人口中的比例一般也在1/5以上。庞大的人口分布不均。公元初,60%的人分布在淮河以北,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政治中心的转移,人口的迁移和自然条件的变迁,人口的分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以淮河、秦岭、白龙江作为划分的界限,北方和南方所占人口的比例从公元初的7:3演变为十世纪末的4:6。明清以来,人口的北南差有所缩小,大致稳定在4:6。主要的人口稠密区已经转到了南方,其中长江中下游,成都平原、福建人口尤其稠密。 到了20世纪初,以云南腾冲到黑龙江黑河一线为界,中国形成了东南人口稠密区和西北人口稀疏区,至今无明显改变。 B.三次大迁徙:14世纪中叶以前,移民的主流是由北向南,即从黄河流域迁至长江流域以及更南的地区,其中以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唐朝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乱后的三次南迁影响最大,移民人数最多。 C.迁移方向:明朝初年,数百万人口被从长江以南迁移至江淮之间、淮河流域,从长江中游迁至四川盆地,从山西迁至华北平原。到20世纪前,移民的主流是从平原进入山区,从内地迁往边疆。随着沿海城市和工矿城市的兴起,又有大量人口从农村和小城镇迁入这些城市。 (三)地形、地貌 地势西高东低。地形成三级阶梯分布。西为高原、沙漠。东为平原,这里是中国主要的农业区。西藏位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是中国的第二个阶梯;中国的东部平原。全球超过8000米的12座山峰,中国即有7座。 (四)气候 中国气候的三个特点:季风气候明显,冬夏盛行风向有显著的变化;大陆性气候强,冬夏两季平均温度与同纬度其他地区或国家有较大的差异,年温差较大;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温度:五六千年来,中国气候总趋势由温暖转向凉爽,有过很多次反复。 湿润状况:中国处于东亚季风区域内,雨量的变动常趋于极端,非涝即旱。但不是没有变化,气候湿润期到逐渐干燥,稍湿润,再次变干。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看看就行·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第一节 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1、中国农业重心南移(魏晋以来直到隋唐的变化过程) 四五千年前,发祥地:黄河地域(气候适宜,土壤肥沃)的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渔猎向农耕过渡)与此同时,长江中下游屈家岭文化及钱塘江流域河姆渡文化。中国的农耕文明虽然同时发祥于黄河、长江流域,但由于黄河流域细腻而疏松的黄土层姣适宜于远古木石铜器农具的运用和粟、稷等旱作物的生产,所以农业生产首先在黄河中下游达到较高水平。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特

文档评论(0)

185****7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