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粤语与古汉语词汇
留较多古南越语底层成份古代南迁到岭南地区的华夏族与南越族土著长期杂居,彼此间语言、文化、习俗等各方面不自觉地相互渗透。粤语本身是由古华夏语和古南越语的混合语发展而来,因此它同时具有古华夏语和古南越语的特徵。现代粤语中仍然含有南越语的底层成分,多表现在辞汇方面,在语法上也有一些遗存。现代粤语跟现代壮语在日常用语上接近或相同的常用词有不少,这些词明显不是汉语来源,可能为古百越底层遗存。也有另一种看法,指粤语不是汉语,而是百越语。例如,如表示「这」的意思的粤音(/nei/)常被写成「呢」字,该词在壮侗语、苗瑶语族等诸语中广泛存在,语法功能完全相同。有人认为该字可考的源头为「尔」,中古汉语唐音读作/nji?/ ,但相比壮侗、苗瑶诸语表示「这」的nei/ni,这种观点明显显得牵强。再如,粤语表示「欺负」的「虾」(/ha/),武鸣壮语与粤语完全相同,西双版纳傣语是 /jam ho/,黎语加茂方言为 /h/。除粤语之外没用其他汉语族语言有这个词,古文献亦不存在;粤语表示「痒」的「痕」(/hn/),连山壮语中为 /hom/,武鸣壮语中为 /hum/ 或 /hn/,傣语 /xum/,临高话 /kum/;粤语表示「拧」或「折取」的「搣」(/mit/),南壮语、榕江侗语跟粤语完全一样都是 /mit/,布依语、北壮语、毛南语、泰语都为 /bit/,傣语为 /bip/,黎语为 /mi?t/。不过,现江西省南昌(豫章)的王家洲(村名),用手折断(东西)发音也类似,莫叶切,入声, ;粤语表示「点头」的「岌」(/?p/),北壮语为 /?ak/,南壮语为 /wak/,傣语为 /?k/,泰语为 /?up/,侗语为 /?ap/,黎语为 /?ut/;而此字本身也表示摇动。粤语表示「倒塌」的「冧」(/lm/),北壮语、毛南语跟粤语完全一样,泰语为 /lom/;粤语表示「跺脚」的「揼」(/tm/),壮语与粤语完全相同,黎语为 /tom/;粤语表示「摇晃」的「擙」(/?ou/),北壮语、毛南语、侗语为 /?au/,南壮语为 /?au/ 或 /?u/,临高话为 /?u/;粤语表示「思考」的「谂」(/nm/),南壮语与粤语相同,北壮语为 /nm/ 或 /num/;字义的另一个说法也来自於字本身的结构,「訁」字边 加 「念」字组成的思考。粤语的这类古南越底层词举不胜举,在现代壮侗语里面都可以找到系统性相同或相近的词,而且这类词多数都是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基本词汇。保留较多古汉语用词粤语保留相当多的古词古义,而且现代粤语仍然有较高使用单音词的倾向。一些被粤语使用者视为通俗的字辞可在古籍中找到来源,而在官话中已经消失不再使用。第一及第二人称用「我」、「你」,与官话相同,但粤音「我」(ngo5)更保留了中古汉语唐音(*ng? )之疑母(ng-)。第三人称不用「他」,而是继承了东晋南朝的用法,跟吴语一样使用「渠」,现代粤语写作「佢」。复数人称不用「们」,而是上溯至端系的同源形式 [ta] 或 [ti](现代粤语写作「哋」,本字为「等」)。粤语用「系」而不用「是」来代表正面答覆,「系」是明清小说中常用字,其粤音(hai)与日本人正面答覆时的单字发音(はい)基本相近。在《诗经》、《尚书》等古经典作品中,不少用词亦在现代粤语中惯常使用。例如,句未助词「忌」(现代粤语写为「嘅」字),在《诗经·国风·郑风·大叔於田》有「叔善射忌,又良御忌」的表述; 阴骘(常被写为阴质)语出《尚书》:「惟天阴骘下民」,指埋没良心。在文言文和现代粤语中,「卒之、畀」都等同「终于、给予」的意义。古代常用的「文钱」,粤语也保存了「文」的用法,但常被写为「蚊」字。「寻日」(昨日)的「寻」可追溯至东晋陶渊明的《归去来辞》「 寻程氏妹丧於武昌」中的「寻」,解作「不久前」。「几时」(何时)、「几多」(多少)可追溯至苏轼的宋词《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而在李煜的《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粤语亦会借用古语作引伸,演化成新的意义。「牙烟」(正写「崖广」)原意为「悬崖边的广」(「广」即是小屋,与简化字无关),后引伸为危险。「走」字的本意为「奔跑」(两脚交互向前迅速跃进),但在官话中已转义为「步行」。粤语中,「行」就是步行,而「走」则保留了古汉语中「奔跑」的意思。又如官话用「吃(吃)/喝」,粤语用更古老的「食/饮」(粤北也有用「吃」,或写成「吔」),用法与《论语.学而》中「君子食无求饱」一致。动词「来」,粤语会用「莅」(常写作「嚟」),即「欢迎莅临」的「莅临」。再如「打甂炉」(吃火锅,常写作「打边炉」),「甂炉」为一种古炊具;日常炒菜用的半圆型炊器,古代称为「釜」,粤语和客家话用「镬」,官话用「锅」,闽语用「鼎」。粤语用「謦
文档评论(0)